"养气忘言守":修炼真气时,要守住心神,无需多言,
"降心为不为":让浮躁之心沉静,以 “无为” 心态做事。
"动静知宗祖":无论身心动静,都要知晓根源,
"无事更寻谁":若能安于本心、无事扰心,又何须向外寻求依托。
"真常须应物":保持纯真、恒常的本性去应对世间事物,
"应物要不迷":与外物互动时,不能迷失本心。
"不迷性自住":不迷失本心,本性就能安稳常驻,
"性住气自回":本性安住,真气自然回归。
"气回丹自结":真气回归后,内丹自然凝结,
"壶中配坎离":在身体这个 “壶”(比喻躯体 )中,调和阴阳(坎离代指阴阳 )。
"阴阳生返复":阴阳二气循环往复,
"普化一声雷":相互转化,如同雷声轰鸣,是能量剧烈转化、突破的体现。
"白云朝顶上":修行有得时,头顶似有白云缭绕,
"甘露洒须弥":仿佛甘露洒在须弥山。
"自饮长生酒":如同饮下长生酒,
"逍遥谁得知":获得身心自在,这种逍遥超脱的境界,旁人难以体会。
"坐听无弦曲":静坐时,能感知到没有琴弦却似有曲调,
"明通造化机":从而明白自然规律、生命奥秘的机理。
"都来二十句":整首诗共二十句,
"端的上天梯":实实在在是修行升仙的 “天梯” 指引,把这些修行要诀贯通,就能一步步趋近高妙境界 。
唐代道士,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吕岩(731?~?),唐代道士。字洞宾,号纯阳子。世传以为东平人,一说为河南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山西芮城县境)人。会昌年间两举进士不第,打算去游历华山,于长安酒肆遇钟离权,受其点悟,弃儒习道,后擅剑术。被后世奉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金元以后被神化,为“八仙”之一。其诗多为题咏、赠答、劝度、修炼之作,题咏诗和赠答诗多不可考。劝度诗大部分见于《浑成集》上卷。修炼诗多言内、外丹事。代表作品有《吕祖全书》《百字碑》等。
1. 分段赏析
开篇点出心性修炼的根基。“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开篇聚焦“养气”“降心”。“养气忘言守”强调修炼真气时,需以“忘言”(超越言语、靠体悟)的状态守持,让气在静定中滋养;“降心为不为”指驯服浮躁本心,以“无为”之态行事(顺应自然而非强行造作)。“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深化心性修炼:无论身心动静,都要锚定“宗祖”(修行根本、本心),若能安住本心、无事扰心,便无需向外攀求依托。这四句从“养气-降心-守本”层层推进,筑牢修行的内在根基。进阶段提出应物与本性的交融。“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承接前文本心修炼,进入“应物”阶段。“真常须应物”说要以纯真恒常的本性应对外物,“应物要不迷”强调互动中不能迷失本心——应物是修行的“试金石”,不迷是坚守本性的体现。“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形成闭环:不迷失让本性安稳常驻,本性安住则真气自然回归(体内有序循环),将“应物-守性-气回”贯通,展现修行中“内与外”“性与气”的辩证关联。诗文进一步深化说明内丹与阴阳的运化。“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返复,普化一声雷”,真气回归后,“丹自结”是修行质变(内丹凝结,代表能量聚合)。“壶中配坎离”以身体为“壶”,调和阴阳(坎离代指阴阳二气);“阴阳生返复”描述二气循环转化,“普化一声雷”是能量剧烈涌动的象征(如雷声轰鸣,喻突破进阶),展现内丹修炼中阴阳运化、能量升级的过程。最后点明超脱与造化的通悟。“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描绘修行臻境:头顶“白云缭绕”(清气上升的象征),似“甘露洒须弥”(须弥山代指身心,喻滋养净化);“自饮长生酒”获自在超脱,这种“逍遥”境界难被常人理解,以具象化的“云”“甘露”“酒”,传递抽象的精神超越。“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无弦曲”是超越物质的精神共鸣(如体悟天地韵律),借此“明通造化机”(洞悉自然规律、生命奥秘)。末句收束,称二十句为“上天梯”,点明全诗是修行升阶的指引,将具体修行要诀与终极境界勾连,完成从“技法”到“道悟”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