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èi
jiāng
yuè
·
·
huái
chéng
gǎn
xīng

朝代:宋作者:张绍文浏览量:3
bēi
yuè
wèn
shén
jīng
zài
huái
shān
yǐn
yǐn
jiàn
pín
kàn
xūn
shì
wéi
yǒu
zhōng
tǐng
tǐng
gōng
què
xīng
shān
guān
lún
tiān
píng
shuí
zhěng
píng
huài
jiù
shí
zhāo
shù
jǐn
suī
shì
wén
shū
guān
fēng
huǒ
zàn
sòng
píng
ān
xìn
mǎn
gān
yóu
wèi
jìng
zhōng
yuán
shuí
dìng
biàn
便
líng
kōng
piāo
rán
zhí
shàng
shì
shān
yǐng
fēng
cháng
xiào
shēn
shuāng
lěng

译文

举起酒杯,呼问明月,故都汴京究在何处,只看见淮河边的山峦隐约可见。我频频抚摸宝剑,回想着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只剩下满腔孤忠依然挺立。宫殿被异族占领,士大夫们沦落失节,这破碎的河山要靠谁来重整,就像一盘下坏的棋局,国家大事犹如弈棋,棋成劣势,应付的策略招数更要小心谨慎。虽然前方传来通报战事的文书,玉关的烽火不息,暂时总是说时局平静。满地战火烟尘尚未平息,中原大地最终由谁来平定。一想到此,我真想立刻驾雾腾云,飘然直上云霄,亲手拂去笼罩山河的阴影。倚着夜风长声呼啸,深秋的寒霜白露显得格外凄冷。

逐句剖析

"举杯呼月":举起酒杯,呼问明月,

# 举杯呼月:语出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呼,问。

"问神京何在":故都汴京究在何处,

# 神京:指北宋故都汴京。

"淮山隐隐":只看见淮河边的山峦隐约可见。

# 隐隐:朦胧凄迷的样子。,淮山:指八公山,位于寿山附近。相传淮南王刘安与八公同登此山,埋金于地,白日升天成仙。

"抚剑频看勋业事":我频频抚摸宝剑,回想着建功立业的往事,

# 抚剑:按剑。

"惟有孤忠挺挺":如今只剩下满腔孤忠依然挺立。

# 挺挺:正直的样子。,孤忠:忠心耿耿却得不到支持。

"宫阙腥膻":宫殿被异族占领,

# 宫阙腥膻:指汴京陷落敌手,一片污秽。宫阙,古时帝王所居宫门有双阙,故称宫殿为宫阙,此指汴京皇宫。腥膻,秽恶的气味,亦特指羊身上的恶味。金人为游牧民族,食羊,故云。

"衣冠沦没":士大夫们沦落失节,

# 衣冠沦没:指故国衣冠文物荡然无存。衣冠,古代士以上的人戴冠,衣冠连称,谓士以上的服装。后引申指世族、士绅,也用来象征文明传统。

"天地凭谁整":这破碎的河山要靠谁来重整,

# 凭:依靠。,天地:代表国家。

"一枰棋坏":就像一盘下坏的棋局,

# 一枰棋坏:喻指战争失利,中原沦陷。枰,原指棋盘,此以棋局喻时局。

"救时著数宜紧":国家大事犹如弈棋,棋成劣势,应付的策略招数更要小心谨慎。

# 宜紧:慎重考虑。,著数:一作“着数”,下棋落子的路数。

"虽是幕府文书":虽然前方传来通报战事的文书,

# 幕府文书:指前方军事长官所发出的公文。幕府,将帅在外的营帐。

"玉关烽火":玉关的烽火不息,

# 玉关烽火:代指前线的战报。玉关,即玉门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汉唐时曾为边关,故多代指边关前线。烽火,古代边塞设烽火台来传递信号,白天放烟(称烽),夜间放火(称燧),合称烽燧。如边境无事,每日初夜亦放烟传信,称作“平安火”,此指后者。

"暂送平安信":暂时总是说时局平静。

"满地干戈犹未戢":满地战火烟尘尚未平息,

# 戢:收藏,引申为止息。这句是说战争还没结束。

"毕竟中原谁定":中原大地最终由谁来平定。

# 毕竟:到底。

"便欲凌空":一想到此,我真想立刻驾雾腾云,

"飘然直上":飘然直上云霄,

"拂拭山河影":亲手拂去笼罩山河的阴影。

# 拂拭山河影:借到月中拂拭山河影指整顿中原山河。山河影,月中阴影。宋何薳《春渚纪闻》七《辨月中影》:“王荆公言:‘月中仿佛有物,乃山河影也。’”

"倚风长啸":倚着夜风长声呼啸,

"夜深霜露凄冷":深秋的寒霜白露显得格外凄冷。

# 夜深霜露凄冷:明指深夜气温下降,暗喻时代氛围凄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酹江月·淮城感兴》是宋代词人张绍文创造的一首充满家国情怀的词作。词人身处淮河畔的小城,登高远眺北方,眼见故都沦陷、中原未复,内心涌起无限悲愤。词中既表达了对外敌未退、国土未复的忧思,又暗含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郁结之情。全词运用设问手法引发思考,通过精妙的比喻深化主题,配合回环往复的韵律,使情感的起伏跌宕具有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由于作者生平事迹记载匮乏,难以确切考定这首词作的具体创作时间。据《全宋词》的编纂体例,张绍文的词作被编排在朱埴之后,而朱埴是宝祐四年(1256)科举考试第一甲第十六名进士,由此可推知,此时距离宋室南渡已逾百年之久。端平元年(1234)蒙古政权攻灭金朝后,军事重心转向南宋政权。当时的淮水流域成为宋蒙对峙的前沿地带,作者在淮水之滨的城市中,目睹南宋朝廷上下沉溺于安逸享乐、军备废弛的现状,在国家积贫积弱的局势中虚掷光阴,遥想中原故土久未收复,不禁感慨万千,遂写下了这首词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爱国感怀词。这首词​​描绘了​​中原沦陷、文明倾覆的惨痛现实,​​体现了​​词人矢志收复河山的孤忠与对朝廷苟安的愤懑,​​表达了​​南宋遗民在国势危殆之际的忧患意识与无力回天的悲怆。

2. 写作手法

设问:“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天地凭谁整?”“毕竟中原谁定?”,以连续设问直指故都沦陷、山河破碎的现状,增强更浓,同时凸显无人收复中原的悲愤。比喻:“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以棋局喻时局,生动揭示国势的紧迫性,呼吁朝廷不可苟安拖延。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三句以举杯问天的动作开篇,将满腔忧愤投射于苍茫夜色。“呼月”之举暗含对月抒怀的传统意象,而“问神京”三字如平地惊雷,直指北宋故都汴京沦陷的痛史。“隐隐”二字精妙,既写淮山在暮色中的朦胧轮廓,更暗示中原故土在诗人视野之外的遥远与模糊,虚实相生间透出山河破碎的苍凉。“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二句形成强烈情感落差。前句“抚剑频看”以动态细节展现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执着,剑乃报国之志的象征;后句“惟有孤忠”陡然转折,“挺挺”二字如孤松傲立,既状其忠贞不渝之姿,更暗含无人应和的悲怆。剑忠的意象组合,勾勒出南宋遗民“匣中宝剑空有鸣”的集体困境。“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三句连用三个主谓结构,形成排山倒海的控诉。“腥膻”以味觉代视觉,将异族统治的污浊具象化;“衣冠沦没”四字重若千钧,既指士大夫阶层的沦落,更象征华夏文明的蒙尘。结句“天地凭谁整”以天地为喻,将收复河山的使命升华为重构乾坤的壮举,境界陡然开阔。“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以棋局喻时局,堪称词眼。“棋坏”暗指靖康之变后南宋偏安的败局已定,“救时著数”既是对当政者的诤谏,亦含自勉之意。“宜紧”二字如金石之音,在颓势中透出力挽狂澜的紧迫感,将围棋术语转化为振聋发聩的政治呐喊。下片“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三句形成戏剧性转折。前句“幕府文书”与“玉关烽火”并置,展现前线战报与后方公文的信息错位,“暂送”二字如冰锥刺骨,道破所谓捷报不过是暂时的喘息,暗含对当局粉饰太平的讽刺。“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二句以问作结,振起全篇。“干戈未戢”四字如战鼓擂响,与前文“平安信”形成尖锐对立;结句“毕竟中原谁定”如黄钟大吕,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亡紧密相连,问中含泪,泪中带血,展现出遗民词人“孤臣霜发三千丈”的深沉悲慨。“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三句突发奇想,以浪漫主义笔法突破现实困境。“凌空”“直上”的壮举暗合屈原“上下求索”的精神传统,“拂拭山河”的意象将收复河山的理想转化为具体的动作,在虚实相生中完成对现实的超越,展现出遗民词特有的悲怆之美。“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以景结情,余韵悠长。“倚风长啸”化用阮籍穷途之哭的典故,将遗民之痛升华为千古同悲的永恒意象;“霜露凄冷”四字收束全篇,既实写秋夜寒凉,更隐喻南宋遗民群体在历史寒夜中的精神境遇,形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将词的体裁与政事相结合,以设问句引发思考,以比喻句阐释内涵。通篇文字质朴自然,摒弃雕琢堆砌,却尽显简洁明快之风,洋溢着豪迈飘逸的气韵。在创作手法上,作者并未采用大起大落的笔势,而是以回环往复的韵律来展现抑扬交错的情感,节奏舒缓从容,却蕴含着隽永深长的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词人以下棋为喻,希望当权者赶快采取对策,寻求出奇制胜的“着数”,只有这样才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词语朴实,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喻朝刚《分类两宋绝妙好词》

# 词人清醒地看到暂时平安的表象背后危机四伏的现实,希望统治者抓紧时机,起用抗战人才,挽救国家颓势,澄清中原,重整河山。词中议论风生,颇具远见卓识。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欧明俊《豪放词三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耒《驱马》

下一篇:宋·晏几道《浪淘沙·小绿间长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