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án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huáng
hūn
fēng
yuán
lín
cán
piāo
líng
mǎn
jīn
liè
zhī
yóu
hǎo
zài
lián
gōng
huā
xīn

译文

黄昏的时候,园林里风雨交加,菊花破碎,金黄色的花瓣飘落,地上好像铺满了黄金。幸好枝头还剩一朵,赶紧折下来收藏吧,爱菊的人是如此疼爱它。

逐句剖析

"黄昏风雨打园林":黄昏的时候,园林里风雨交加,

"残菊飘零满地金":菊花破碎,金黄色的花瓣飘落,地上好像铺满了黄金。

# 飘零:凋谢。,残:残破。

"擸得一枝犹好在":幸好枝头还剩一朵,赶紧折下来收藏吧,

# 犹:张本作“还”。,擸:张本作“折”。

"可怜公子惜花心":爱菊的人是如此疼爱它。

# 惜:疼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残菊》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王安石生活在北宋时期,当时北宋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王安石积极推行变法以图改变现状。这首诗前两句“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风雨肆虐园林,菊花被打得四处飘零,落满地如同碎金般的景象,给人一种衰败、凄凉的感觉。后两句“擸得一枝犹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则从满地残菊中选取了一枝尚好的菊花,展现出在一片凋零中仍有一丝生机的画面,同时通过“公子惜花心”表达出对残菊的怜惜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象征:“残菊飘零满地金”中,诗人以“残菊”象征自己或像自己一样在困境中坚守的人。菊花通常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而这里的残菊虽然经历了风雨的打击,却仍有一枝留存,象征着在艰难处境中依然坚守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对比:“残菊飘零满地金”描绘了大部分菊花在风雨中凋零的衰败景象,而“擸得一枝犹好在”则突出了有一枝菊花依然挺立的情景,“飘零”的众多菊花与“犹好在”的一枝残菊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并存,也暗示了在众多的困难和挫折面前,仍有希望和坚持的力量存在。细节描写:“擸得一枝犹好在”中的“擸得”这一动作描写是典型的细节描写,通过这个动作,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这枝残菊的珍视,仿佛诗人在满地残菊中,小心翼翼地折下这枝尚好的菊花,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不舍和对生命顽强一面的关注。

2. 分段赏析

《残菊》以简练笔触勾勒出一幅风雨摧花的图景,暗含诗人对生命韧性与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首句“黄昏风雨打园林”以“黄昏”“风雨”营造出压抑的时空氛围,“打”字赋予自然力量以暴力感,暗喻人生逆境的无情冲击。次句“残菊飘零满地金”以“满地金”的璀璨意象描绘菊花凋零的凄美,既展现其绚烂一时的芳华,又暗含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叹。后两句“擸得一枝犹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陡然转折,从整体衰败中聚焦“一枝犹好”的残菊,“擸得”这一动作细节凸显诗人对残菊的珍视,而“公子惜花心”则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生命、理想的普遍怜惜。全诗通过“风雨”象征人生挫折,“残菊”隐喻历经磨难的高洁人格,以对比手法强化“凋零”与“坚守”的张力,最终以托物言志的方式,借残菊虽败犹存的形象,表达诗人在逆境中孤高自守的精神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梦归》

下一篇:宋·赵蕃《十二月二十六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