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líng
huái
怀
shǒu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tiān
bīng
nán
xià
qiáo
jiāng
guó
dāng
shí
zhǐ
jiàng
shān
shuǐ
xióng
háo
kōng
zài
jūn
wáng
shén
nán
shuāng
liú
lián
luò
pín
huí
shǒu
xiǎng
xiàng
chuāng
què
guài
xià
yáng
cái
wěi
hàn
jiā
shì
fèi
yīng
yuè

译文

天兵南下,凭借这座浮桥渡过长江,敌国在瞬间就投降了。山水依旧雄伟豪壮,却已徒然无用,君王的神明威武实在举世无双。在落日余晖中流连忘返,频频回首,独自倚着窗户,想象着历史遗迹往昔的模样。却奇怪当年在夏阳只需一根芦苇,为何汉军还要耗费大量的罂缸。

逐句剖析

"天兵南下此桥江":天兵南下,凭借这座浮桥渡过长江,

# 天兵:旧称封建王朝的军队。这里指宋朝军队。

"敌国当时指顾降":敌国在瞬间就投降了。

"山水雄豪空复在":山水依旧雄伟豪壮,却已徒然无用,

"君王神武自难双":君王的神明威武实在举世无双。

# 神武:原谓以吉凶祸福威服天下而不用刑杀。后沿用为英明威武之意,多用以称颂帝王将相。

"留连落日频回首":在落日余晖中流连忘返,频频回首,

"想像余墟独倚窗":独自倚着窗户,想象着历史遗迹往昔的模样。

"却怪夏阳才一苇":却奇怪当年在夏阳只需一根芦苇,

"汉家何事费罂岳":为何汉军还要耗费大量的罂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金陵怀古四首(其二)》是宋代王安石所作组诗。诗人借金陵旧事,感慨历史兴亡。该诗隐含朝代兴衰有其必然性的思想,前半部分赞颂宋太祖统一金陵的功绩,后半部分抒发兴亡之叹,探寻政权盛衰规律。写作上,语言凝练,高度概括历史。主题鲜明,将诗人的情感、想象与思想家的睿智、政治家的忧国情怀融为一体,以古鉴今,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刻思考,为怀古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金陵怀古四首(其二)》由王安石所作。王安石早年随父宦游金陵,父亲去世后全家长期定居于此,晚年罢相又在金陵钟山之麓隐居。金陵承载了他诸多过往经历。在此期间,他对这座历史名城有着深厚情感与独特感悟。他看到金陵曾见证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感慨于历史的沧桑变幻,遂感怀历史兴亡写下这组七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中描绘了金陵的相关旧事,以凝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历史,将自身情感、想象,与作为思想家的睿智、政治家的忧国情怀相融合,借古论今,深刻思考历史与现实,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感悟。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巧妙运用与金陵相关的历史典故,借助过往朝代的兴衰故事,为诗歌增添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引发读者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对比:将宋太祖时期金陵统一的辉煌与历史上其他朝代的兴衰更迭作对比,突出朝代兴衰的变化,有力地强化了诗歌感慨历史兴亡、探寻政权盛衰规律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天兵”一词赋予宋军正义、强大的形象,“指顾降”生动展现出宋太祖指挥下宋军南下的势如破竹,敌国瞬间投降,突出宋太祖的军事指挥才能与宋军的威武。“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难双”:前半句写即便金陵山水依旧雄险,但在历史兴衰中也无法阻挡改朝换代,“空”字增添沧桑感;后半句直接赞颂宋太祖的英明神武独一无二,通过对比强化对宋太祖功绩的肯定。“留连落日频回首,想像余墟独倚窗”:“留连落日”营造出日暮时分的惆怅氛围,“频回首”“独倚窗”通过动作细节,刻画诗人凭吊古迹时,对历史兴衰感慨万千、沉浸遐想的形象,表达出对往昔岁月的追思。“却怪夏阳才一苇,汉家何事费罂缸”:运用韩信典故,以“却怪”引出疑问,对比长江与黄河的易渡程度,以及宋兵与汉兵渡河方式,以翻案笔法,突显宋太祖和宋军的卓越,进一步深化对历史兴亡和英雄人物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于石《林下》

下一篇:宋·释祖钦《偈颂一百二十三首(其七十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