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石扶栏玉作堆":龙津桥用汉白玉做栏杆用玉石砌成,
# 扶栏:栏杆。,燕石:燕山所产的玉石,一种白色的大理石,即汉白玉。
"柳塘南北抱城回":柳荫池塘将燕京城四周环抱。
# 抱:环抱。,柳塘:两旁栽柳的护城河。
"西山剩放龙津水":西山小溪的水多多地放入龙津桥下,
# 剩放:剩放:尽放,多多地放。剩:尽,多。
"留待官军饮马来":留待宋军北伐到这里饮马来。
# 官军:指南宋的军队。
"在燕山宣阳门外":在燕山的宣阳门外,
# 宣阳门:金朝时燕京的南门,在今北京西南。
"以玉石为之":yǐ yù shí wéi zhī yǐn
# 玉石:指汉白玉。一种白色的大理石。
"引西山水灌其下":引入西山的水灌注到它的下方。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题材的诗。描绘了龙津桥的栏杆如燕石堆砌、似玉石般精美,柳树环绕的池塘从南北两面环抱城市,西山流淌出龙津水的景象,营造出一幅优美宁静且富有生机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龙津桥周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与欣赏。借这些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留待官军饮马来”一句借景寓意,流露出诗人对官军的某种期待,展现出诗人在写景之中融入对国家军事力量相关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比喻:“燕石扶栏玉作堆”一句,诗人将龙津桥的栏杆比作“燕石”和堆砌的玉石。“燕石”与“玉”都是珍贵且具美感的事物,通过这种比喻,形象且直观地展现出桥栏的精美,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清晰地勾勒出桥栏的模样,使诗歌的画面感瞬间增强,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印象,仿佛桥栏的精致近在眼前。拟人:“柳塘南北抱城回”,此句中“抱”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柳塘当作人来写。一般而言,“抱”是人类特有的亲密动作,这里赋予柳塘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仿佛柳塘温柔地环绕着城市,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柳塘与城市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赋予原本静止的景物以动态美和生命活力,使整个画面更加灵动鲜活,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借景抒情:整首诗描绘龙津桥周边景色,从桥栏到柳塘,再到西山流出的龙津水,诗人通过对这些景色细致入微的描写,营造出优美宁静的氛围,传达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而“留待官军饮马来”一句,表面写龙津水留待官军饮马,实则在景中融入了对官军的期待等复杂情感。
3. 分段赏析
《龙津桥》前两句“燕石扶栏玉作堆,柳塘南北抱城回”,诗人以细腻笔触,借比喻与拟人手法,将龙津桥栏比作燕石玉堆,赋予柳塘“抱城”的人情姿态,勾勒出桥之精美与柳塘环绕城市的和谐优美之景,尽显对景色的欣赏。后两句“西山剩放龙津水,留待官军饮马来”,由景及情,借西山龙津水自然流淌之景,以“留待官军饮马来”含蓄传达对官军的期待,使诗歌从单纯写景升华到对家国相关情感的表达,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4. 作品点评
《龙津桥》写作特色上,诗人巧用比喻将桥栏比作燕石玉堆,生动展现其精美;“抱”字拟人手法赋予柳塘以情,使景色鲜活。卒章显志,以“留待官军饮马来”点明对官军期待,深化主题。在文学史上,此诗展现范成大善于捕捉细微景致并融入家国情怀的创作风格,丰富其写景抒情诗题材。虽无广为人知的名句,但其以自然流畅之笔,情景交融之法,勾勒独特景观,传达复杂情感。
#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宫城前御道上龙津桥的壮美景色,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
现代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城市系教授朱祖希《永定河与北京城》
# 诗人站在这座用玉石砌成的龙津桥上,遥望西山之水从桥下流过,从而引起联想,希望柳塘中尽量多积蓄一些水,以便宋军北伐时好到这里来饮马。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相生,联想自然,表达了作者光复中原、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现代吉林大学教授喻朝刚《宋诗三百首译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