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题诗寄草堂":人日这天,我给杜甫写一首诗寄到成都草堂,
# 草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此处指杜甫的成都草堂。,人日: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初七。农历正月初七。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遥怜故人思故乡":我在这儿怀念你,怀念我们共同的故乡。
# 故人:老朋友,指杜甫。
"柳条弄色不忍见":柳枝泛绿这美景却不忍看见,
# 弄色:显现美色。
"梅花满枝空断肠":梅花开满枝头让人空自断肠。
# 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空:一作“堪”。
"身在远藩无所预":身在偏远南方大事难以参预,
# 预:参与。此处是参预朝政之意。,远藩:一作“南蕃”。指南方的遥远地区,即蜀中。
"心怀百忧复千虑":心怀百重担心还有千重忧虑。
# 百忧复千虑:极言忧虑之多。
"今年人日空相忆":今年人日只能空自思念,
"明年人日知何处":明年的人日更不知身在何处。
# 人日:一作“此日”。
"一卧东山三十春":像谢安一样隐居东山度过三十个春秋,
# 三十春:高适二十岁时到长安谋出路,四十九岁中第授官,恰好三十年。,卧东山:指隐居。东晋谢安曾高卧东山(今浙江省上虞市西南),不愿出来做官,这里诗人以谢安自比。
"岂知书剑老风尘":哪里料到书剑飘零终老风尘。
# 风尘:宦途,官场。,书剑:古代士人随身携带之物,喻文武。
"龙钟还忝二千石":我已老态龙钟,却仍愧居二千石的高位,
# 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此指高适任蜀州刺史。,忝:有愧于,常用作谦辞。
"愧尔东西南北人":内心有愧你这个四处流离的友人。
# 东西南北人:漂泊四方之人。孔子曾称“今丘也,东南西北之人也”,指四方奔走。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羁旅怀人诗。描绘了高适在蜀州刺史任上于人日寄诗杜甫的场景,通过春景反衬漂泊断肠之痛,直抒忧国忧民之思。既体现乱世文人报国无门的悲怆,又饱含对友人颠沛流离的深切挂怀,更折射出安史之乱前后士大夫群体家国情怀与个体命运的深刻矛盾。
2.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人日题诗寄草堂”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切入主题,简洁有力地表明创作缘由。紧随其后的“遥怜故人思故乡”,一个“怜”字成为贯穿全诗情感脉络的关键,整首诗的情感铺陈皆围绕此字层层展开。“思故乡”这一表述,既包含诗人自身的思乡情愫,亦是对杜甫心境的共情揣度。彼时中原大地饱受战火摧残,满目疮痍,那里不仅是诗人的故乡,同样是杜甫魂牵梦绕的故土。而后“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将抽象的思乡之情具象化。当春天悄然来临,柳叶抽出嫩绿新芽,梅花绽放满枝芳华,这本该是令人欢欣愉悦的景象。然而对于漂泊异乡的游子而言,这些美好的春景却极易触动心底的乡愁,令人不忍直视,一旦目睹便悲从中来,肝肠寸断,难以抑制内心汹涌的情感。中间四句,实现了诗意的拓展与深化,其中交织着不平之气、忧郁之情,更有如同在茫茫大海中驾舟,随波逐流、身不由己的渺茫与怅惘,情感复杂而深沉。此处改用仄声韵,与诗句所蕴含的复杂情感高度契合,韵律与内容相得益彰。“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在国家动荡不安、战事未休的时期,以高适卓越的文才武略,本应在朝廷中参与大政,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但现实却是他远离京城,身处南方边陲之地。即便如此,高适的爱国热情并未因此消减半分,面对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时局,他自然是忧心忡忡、思虑万千。当时的局势,不仅安史叛军在中原地区依旧猖獗,肆意作乱,就连诗人所处的蜀中地区,局势也并不太平。就在此诗创作后的两三个月,梓州刺史段子璋便发动了叛乱。高适诗中的“百忧千虑”,正是对当时艰难时局的真实写照。“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此句承接上文的“百忧千虑”,在乱世之中漂泊他乡,今年人日之时,只能空自思念友人却无法相见,而明年的人日自己又将身在何方,一切都难以预料。这种对未来的忧虑之深、思考之远,进一步凸显了国家局势的艰难,也暗含了诗人虽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无奈。在这深沉的感慨之中,隐藏着诗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悲痛。最后四句,诗人展望未来,只觉前路茫茫,一片迷茫;回首往昔,诸多经历也并非都是命中注定。如此自然而然地引出结尾部分。“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诗人回顾过往,虽生活困顿,却也有过闲散自在的时光,未曾想到如今竟辜负了伴随自己多年的书剑,在宦海沉浮中逐渐老去。“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诗人以自嘲的口吻感慨,自己已老态龙钟,却还忝居刺史之位,在国家危难之时,未能有所作为,内心深感愧疚,自觉有负于四处漂泊的友人。这“愧”字内涵丰富,既饱含了诗人因无法匡扶时局而产生的孤愤,也体现了他对友人处境深切的关怀。这份“愧”,更彰显出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与深刻的相知。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既无华丽耀眼的词藻,也无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内心的真情贯穿全篇。那抑扬变化的音调,很好地传递了起伏跌宕的感情。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堪称汉魏风骨的延续。
# 洪影庐曰:高适寄杜云“愧尔东西南北人”,杜则云“东西南北正堪论”,如钟磬在簴,叩之则应,非若今人酬和为次韵所局也。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情真意恳,词亦是达。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直率不厌其浅。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语多合拍,虽无他奇,故是可咏。
明陆时雍《唐诗镜》
# 苟龙钟而守此二千石,孰若遨游四方哉?以此不能无愧于君耳。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
# 法老气苍,学者须细心效之。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
# 首二总提,次四思故乡,下六怜故人…七八意转而韵不转,九十韵转而意不转,杜集亦时用此法。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此篇三韵是古风正调,与《江上吟》同。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言羁绊一官,萍踪断梗,远不如遨游四方之为乐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收摄沉顿。此一字一顿,老杜和作乃分诠四段以应之,宜取参看。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达夫歌行以骨健胜,最难学,此唯取其平易近人者,然亦恐费手。淡语不堪多读(末四句下)。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沉痛(“明年人日”句下)。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高、杜二诗,虽是各臻至极,毕境先高后杜,乃为明于诗之正变源流者。高诗只如此,杜答诗乃淋漓尽致,二者孰优?“今年人日空相忆”云云,只是不说出来。
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