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名利路":商山这条道路,是人们追逐功名利禄的途径,
# 商山:在今山东桓台县东南五十里,又名铁山。
"夜亦有人行":即便到了夜晚,也依然有人在这条路上奔波行走。
"四皓卧云处":当年商山四皓隐居在那与白云相伴的地方,
# 四皓:指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秦始皇时避居商山,人称商山四皓。
"千秋叠藓生":历经千年,那里层层叠叠地生长着苔藓。
"昼烧笼涧黑":白天的时候,山涧中烧火产生的烟雾笼罩,使得山涧一片漆黑,
"残雪隔林明":树林的另一边,残留的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明亮耀眼。
"我待酬恩了":我打算等到报答完恩情之后,
# 酬恩:谓成名建功,报答君主与父母的恩德。
"来听水石声":就来到这里,聆听潺潺的流水声和山石碰撞的声音。
晚唐诗人
王贞白(?~?),唐代诗人。字有道,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人。乾宁进士,七年后授职校书郎。王贞白的诗颇多佳作,诗多重炼字,善用典,以写景而论,其诗笔致清婉,清俊自得,总体给人以平淡闲适之感。登第授职间,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其所作边塞诗,多写征戍之情,深切动人;描写疆场景色,有声有色,苍凉壮阔。其诗中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广为流传。代表作品有《雨后登庾楼》《从军行》。
1. 分段赏析
“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开篇点明商山是追逐名利的道路,即使在夜晚也有人行走。“名利路”直接指出了人们在商山所追求的目标,而“夜亦有人行”则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表现出人们对名利的执着追求,哪怕是在夜间也不停歇,暗示了世人的奔波忙碌和对功名利禄的热衷。“四皓卧云处,千秋叠藓生”:“四皓”是秦朝末年的四位隐士,他们选择在商山隐居,远离尘世的喧嚣和名利的纷争。“卧云处”描绘了四皓隐居的环境,仿佛他们与白云相伴,过着超凡脱俗的生活。“千秋叠藓生”则说明时间的久远,千百年来,四皓隐居的地方苔藓层层叠叠地生长,更显幽静和古朴,与前文的“名利路”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诗人对四皓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淡泊名利境界的推崇。“昼烧笼涧黑,残雪隔林明”:此联描写了商山的自然景色。“昼烧笼涧黑”可能是指白天有人在山涧中烧炭,烟雾笼罩着山涧,使其看起来一片漆黑,这是一种较为破败、灰暗的景象,也可能象征着尘世的纷扰和喧嚣。“残雪隔林明”则与上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树林中残留的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明亮洁白,给人一种清新、纯净的感觉,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光明和希望,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纯净、自然生活的渴望。“我待酬恩了,来听水石声”:最后一联表明了诗人的心愿。“我待酬恩了”说明诗人目前还有一些恩情需要报答,暂时还无法摆脱尘世的羁绊。但诗人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在酬恩之后,来到商山聆听水石之声,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过一种远离名利、回归自然的生活。这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商山的喜爱和向往,更体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使整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 钟云:自嘲、嘲世,俱妙。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上一篇:唐·李郢《南池》
下一篇:唐·陈陶《陇西行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