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sōng

朝代:宋作者:陆文圭浏览量:3
lǎo
sōng
hái
duǎn
sōng
ér
chéng
zhōng
xīn
jià
gāo
jīn
shí
nán
zhǎng
qiú
lóng
姿
miǎn
cáng
bào
xué
qiáo
tóng
chū
shān
tiāo
xīn
yuè

译文

老松树如同枯朽的骨骸,小松树枝叶如孩童头发覆盖。城中柴薪价格高昂,斧头时不时就来砍伐。难以长成虬龙般矫健姿态,却也免得藏在虎豹出没的山洼。傍晚樵童走出山林,担子挑着新月一步步回家。

逐句剖析

"老松如枯骸":老松树如同枯朽的骨骸,

"短松覆儿发":小松树枝叶如孩童头发覆盖。

"城中薪价高":城中柴薪价格高昂,

"斤斧不时伐":斧头时不时就来砍伐。

# 时:一作进。

"难长虬龙姿":难以长成虬龙般矫健姿态,

"免藏虎豹穴":却也免得藏在虎豹出没的山洼。

"樵童出山暮":傍晚樵童走出山林,

"步拘挑新月":担子挑着新月一步步回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松》是元代诗人陆文圭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描绘松树形态,老松饱经沧桑似枯骸,短松如孩童头发般稚嫩,形成鲜明对比;颔联点明松树因城中柴薪价格高而频繁被砍伐的命运,揭示了社会现实对自然的影响;颈联进一步写松树因遭砍伐难以长成雄伟姿态,也避免了藏于虎豹出没的荒野之境;尾联描绘樵童日暮担柴归家,新月相伴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与悠远意境。全诗句句写实,以质朴的语言展现松树的生存状态,将对自然生机被破坏的忧虑、对樵童生活的描绘融入其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关怀,展现出含蓄深沉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陆文圭(1252~1336),元代文学家。字子方,江阴(今属江苏)人。咸淳初年以《春秋》中乡选。宋亡,隐居于江阴城东,授学讲课,故学者称之墙东先生。元仁宗延祐时,再中乡举。朝廷数遣使聘之,其以老疾辞。其文关注时事,所言往往切中时弊。他崇儒重道,融会经传,倡言贯道之文。《元史》本传则赞其为文“纵横变化,莫测其涯际,东南学者皆宗师之”,只是传世之文大多平淡无深致,诗亦缺乏含蓄蕴藉之美。著有《墙东类稿》20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老松如枯骸,短松覆儿发”两句是对松树形态的直观描写。前句中,诗人用“枯骸”来形容老松,一个形象的比喻,便将老松历经岁月沧桑、饱经风霜的状态展现出来,尽显其衰败、苍老,给人以凝重、沧桑之感;后句把短松新生的枝叶比作孩童的头发,“覆儿发”生动地描绘出短松稚嫩、充满生机的模样,与老松的“枯骸”之态形成鲜明对比,一老一少,一衰一盛,展现出松树生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与生命状态。颔联“城中薪价高,斤斧不时伐”是对社会现实的刻画。“城中薪价高”直白地交代了当时城市里柴薪价格高昂这一情况,而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斤斧不时伐”,因为利益驱使,人们频繁地拿着斧头去砍伐松树,一个“不时”突出了砍伐行为的频繁与随意,这两句揭示了经济因素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让松树难以安宁生长。颈联“难长虬龙姿,免藏虎豹穴”承接前文的砍伐,阐述松树的命运走向。“难长虬龙姿”表明松树由于常遭砍伐,无法茁壮成长为拥有雄伟、矫健姿态的参天大树,“虬龙姿”是松树理想的生长形态,如今却难以实现,饱含着对松树成长被阻碍的惋惜;“免藏虎豹穴”则从另一角度说,因为松树长不大,反而避免了生长在虎豹出没的深山老林之中,看似是一种幸运,实则蕴含着无奈,在被砍伐与藏于虎豹穴这两种糟糕命运中,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尾联“樵童出山暮,步担挑新月”描绘了一幅富有画面感的场景。“樵童出山暮”点明时间是傍晚,樵童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从山中走出来,体现出樵童劳作的辛苦与时间之久;“步担挑新月”是极为精妙的一笔,“步担”写出樵童挑着担子行走的状态,“挑新月”则将新月与樵童的担子联系起来,仿佛樵童将弯弯的新月当作了担子上的负载,画面充满诗意与美感,在展现樵童质朴生活的同时,也为全诗增添了一抹悠远、宁静的氛围,引人遐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胡仲弓《咏松》

下一篇:宋·陆游《浣溪沙·和无咎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