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ìng
gōng
yáng
dào
shi
xuā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4
shì
jìng
zuò
liǎng
ruò
huó
shí
nián
biàn
便
shì
bǎi
shí
huáng
jīn
shí
chéng
bái
chū
kāi
yǎn
sān
qiān
qiū
guò
shì
dōng
lǎo
guì
niàn
shí
lái
dēng
xuān
sòng
guò
hǎi
jiā
shān
guī
wèi
néng
shī

译文

闲来无事静坐修心,一日仿佛两日般漫长。若真能活到七十岁,便如百四十日般短促。黄金炼成还需几时?白发却日夜悄然生长。睁眼便是千秋流转,快如白驹掠过缝隙般匆忙。因此东坡老人告诫,贵在止息纷扰心念。偶尔登上这间静轩,目送宦海浮沉如潮浪。故乡难归心系远方,唯有题诗寄情于墙。

逐句剖析

"无事此静坐":闲来无事静坐修心,

"一日似两日":一日仿佛两日般漫长。

"若活七十年":若真能活到七十岁,

"便是百四十":便如百四十日般短促。

"黄金几时成":黄金炼成还需几时?

"白发日夜出":白发却日夜悄然生长。

"开眼三千秋":睁眼便是千秋流转,

# 开眼:看到新奇或美好的、珍贵的事物,增长见闻。

"速如驹过隙":快如白驹掠过缝隙般匆忙。

"是故东坡老":因此东坡老人告诫,

"贵汝一念息":贵在止息纷扰心念。

"时来登此轩":偶尔登上这间静轩,

"目送过海席":目送宦海浮沉如潮浪。

"家山归未能":故乡难归心系远方,

"题诗寄屋壁":唯有题诗寄情于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司命宫杨道士息轩》是北宋文豪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收录于《东坡七集》。此诗以道士静修之所为触发点,展开对时空与生命的哲学叩问:前四句“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以静坐冥想为引,通过时间感知的扭曲“一日似两日”揭示主观体验与客观流逝的悖论;中四句“黄金几时成,白发日夜出”运用黄金冶炼之难与白发生长之速的尖锐对比,直指物质追求与生命消亡的永恒矛盾,“开眼三千秋,速如驹过隙”更以“白驹过隙”典故的夸张变形,将个体生命置于宇宙时间长河之中,凸显其渺小易逝;末四句“家山归未能,题诗寄屋壁”从宏阔的时空观照转向现实羁旅的无奈,却以“贵汝一念息”点破心念止息方能超脱困顿的禅机。全诗以五言古体为载体,融道家静修意象、儒家生命意识与禅宗顿悟思维于一体,语言质朴素简而理趣深邃,通过“静坐—追问—顿悟”的结构推进,在十二句中完成从时间焦虑到心灵安顿的精神蝶变,既延续陶渊明“纵浪大化中”的生死观,又彰显苏轼“此心安处即归途”的独特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全诗介绍了苏轼在贬谪中以静坐冥思消解烦忧的日常,描绘了“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中时间感知的错位与“黄金几时成,白发日夜出”的物我对照;体现了诗人融合儒道思想的修行历程——静坐中既含儒家“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自觉,又带道家“坐忘”与禅宗“明心见性”的超越性顿悟;营造了“开眼三千秋,速如驹过隙”的时空幻境,将个体生命置于宇宙洪荒的维度,于须臾中见永恒,于渺小中显深邃;表达了“贵汝一念息”的终极哲思——以心念止息对抗时间焦虑,在贬谪孤寂中构筑“目送过海席”的疏离视角,借题诗寄壁的文人雅行,完成从“家山归未能”的怅惘到“空明清净智慧世界”的精神皈依。

2. 写作手法

对比:“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通过数学换算,将静坐的主观时间感知外化为具象数字,以荒诞逻辑揭示“心静则时缓”的禅意哲思。借物生情:间接抒情,借物生情,“题诗寄屋壁”将无法归乡的怅惘转化为题写诗句的行为艺术,以文字锚定漂泊心灵,体现宋代文人“以诗为舟”的精神自救传统。

3. 分段赏析

首四句“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以道家“静坐息心”为核,借数字游戏展开哲思。首句“无事此静坐”化用禅宗“平常心是道”之理,将“静坐”从修行方式升华为生命延展的密钥;“一日似两日”以夸张笔法颠覆物理时间,暗合庄子“坐忘”之境——心念止息时,一日可抵浮生两日,七十年寿竟如百四十年。中四句“黄金几时成,白发日夜出。开眼三千秋,速如驹过隙”转入对物质与时间的辩证思考。“黄金”与“白发”对举:炼金术徒耗光阴,白发却无情增生,揭露肉体必朽与物欲虚妄;后两句骤转宏观视角——“开眼三千秋”喻宇宙浩瀚,反衬“驹过隙”的人生须臾。此处暗藏两重张力:一是空间上“黄金(外求)”与“白发(内衰)”的对抗,二是时间上“千秋”与“一隙”的对比,在“求不得”与“留不住”的悖论中,凸显苏轼贬谪生涯里“向死而生”的觉醒。末四句“是故东坡老,贵汝一念息。时来登此轩,目送过海席。家山归未能,题诗寄屋壁”以自嘲口吻收束全诗。“东坡老”自称褪去士大夫光环,以“一念息”点破修行真谛——息心非避世,而是于宦海沉浮中葆有内在安宁;“目送过海席”遥望渡海行人,既写杨道士息轩的地理高远(或临海而建),亦隐喻自身如海上孤舟的漂泊境遇。末句“家山归未能”道尽羁旅之愁,却以“题诗寄壁”的洒脱姿态,将思乡悲慨化为壁上墨痕,恰如王维“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的随缘自适,于困顿中见超然。

4. 作品点评

《司命宫杨道士息轩》是苏轼谪居期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静坐冥思为切入点,展开对时间与生命的深刻哲思。诗中“一日似两日”的悖论式时间体验,既暗含静修时心灵延展的禅意,又折射出对生命短暂的喟叹;“黄金未成,白发已生”的尖锐对比,直指功名追求与生命消亡的永恒矛盾,而“开眼三千秋”的宏阔视角,则将个体生命置于浩瀚的时空长河中,凸显其渺小与匆促。苏轼在贬谪困境中以“一念息”的禅宗智慧消解焦虑,借“目送过海席”的疏离姿态超脱宦海浮沉,最终在“题诗寄屋壁”的文人仪式中,将漂泊之苦升华为对精神净土的追寻。全诗融儒家的修身自省、道家的坐忘逍遥与佛家的明心见性于一体,语言素朴如白话却意蕴层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在儒释道思想间的精神游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郑起《赤壁歌》

下一篇:宋·李龙高《茅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