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雁向南飞":远行的大雁向南飞翔,
# 旅雁:征雁。这里比喻战乱时人们纷纷南逃。
"风雨群初失":风雨中与雁群失散。
# 群初失:雁群失散。
"饥渴辛勤两翅垂":渴辛苦的大雁双翅无力地下垂,
"独下寒汀立":只好独宿于清冷的河中小洲。
# 寒汀立:冷落凄清的河中小洲。
"鸥鹭苦难亲":沙鹞和白鹭苦于难以亲近,
# 鸥鹭:即沙鸥、白鹭。
"矰缴忧相逼":时刻担心被弓箭射杀。
# 缴:系在箭上的丝绳。,矰:用丝绳系住的短箭。
"云海茫茫无处归":茫茫云海中找不到归宿,
"谁听哀鸣急":有谁来听鸿雁的声声哀号。
两宋之交词人,“词俊”
朱敦儒(1081~1159),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希真,号岩壑老人,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遗民等,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隐居不仕,绍兴进士,曾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朱敦儒少有词名,获“词俊”之名,早年为“洛中八俊”之一。其词多写隐逸之趣,词风豪放旷逸,清新晓畅;南渡后作品又融入家国之感,慷慨悲歌,风格沉郁苍凉。代表作品有《鹧鸪天·西都作》《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念奴娇·插天翠柳》等。今存词集《樵歌》。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借物抒情题材的词。词中描绘了失群旅雁在遭遇风雨后的种种情状,借旅雁所遇景物为自己写照,深刻地表达了词人自身的心声。其反映的内容紧扣时代背景,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在动荡时期普遍会面临的境遇。
2. 写作手法
比喻:“风雨群相失”的“风雨”运用了比喻手法。表面写自然界的风雨导致雁群失散,实则骨子里喻指人世社会的风雨,也就是骤然袭来的“靖康之难”这场战祸。另外,“以雁之饥渴辛劳、无力续飞与孤宿寒汀的情景,来比喻人们在逃难途中忍饥受寒、疲惫不堪和孤苦无依的惨状”,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人们逃难时的悲惨境遇。双关:“云海茫茫”一句运用了双关手法。表面上,“云海茫茫”描绘的是旅雁所处的自然环境,即广阔无垠、茫茫无际的云海,暗示旅雁在这样浩瀚的天地间无处可依;而深层次上,它又暗指人海茫茫,象征着人间社会的复杂与人们在乱世中漂泊无依的状态,一语双关,余悲不尽。象征:全词以旅雁的遭遇象征词人及广大人民在“靖康之难”后的处境与心情。“雁之忧惧被人弋射和茫茫无处归宿,以及哀鸣而无人怜顾的孤危”,象征着人们在乱世中面临的生命威胁、前途迷茫以及孤立无援的困境,借旅雁的形象深刻反映出时代的苦难。
3. 分段赏析
上片着重刻画了失群旅雁在历经风雨侵袭后的疲惫、饥渴之态以及深深的孤独之感。词开篇点明冬季雁自北向南迁徙的时节背景。所谓“情沿物应”,词人触景生情,见雁南飞,感慨顿生,发而为词;“道寄人知”,借雁来传达内心因之而起的伤感。“风雨群相失”中的“风雨”,表面描绘的是自然界的疾风骤雨,实则暗喻人世间突如其来的灾祸,这里所指的正是“靖康之难”这样的战祸。此后,词中以旅雁饥渴难耐、体力不支难以继续飞行,只能孤宿寒汀的凄惨场景,形象地比喻人们在逃难过程中饥寒交迫、精疲力竭且孤立无援的悲惨情状。下片以旅雁忧惧遭受弋射、茫茫天地间无处安身,以及哀鸣却无人怜惜的孤危处境,象征着词人自己与广大民众彼时相似的境遇和心情。“鸥鹭苦难亲”一句,承接上片“寒汀立”进一步深化意境。鸥、鹭与旅雁同属栖息于沙洲汀渚的鸟类,却说“难亲”,足见即便在地面,旅雁也难以寻得安宁之处,更添一份艰难困苦。而“矰缴忧相逼”,则表明在天空中,旅雁还时刻面临性命之忧。《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汉高祖曾歌道:“鸿鹄高飞,一举千里。”至“尚安所施!”然而此处的鸿雁,因身心俱疲,无力振翅高飞,故而极易成为猎人的射杀目标。词人如此借旅雁的艰难困厄来描绘人间的忧患,笔触深刻,入木三分。结尾处,续写旅雁之悲苦。“云海茫茫”,表面写的是旅雁所处的茫茫云海,实则一语双关,暗指茫茫人海,无尽的悲苦在其中蔓延,令人感慨万千,余悲难消。
# 该篇以雁作比喻,首句即喻南渡事。
近代俞平伯《唐宋词选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