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孤城白水环":白色的河水环绕着的泗州城,孤零零地,显得那样邈远,
# 白水:指淮河。,渺渺:水远的样子。
"舳舻人语夕霏间":黄昏迷濛的轻雾下,船儿静静地停泊着,不时地传来舟人的语谈。
# 夕霏:黄昏时的云气烟雾。南朝宋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舳舻:指船。舳,船后舵;舻,船头。
"林梢一抹青如画":成片的树林上空浮现着一抹黛影,青翠如画,
# 林梢:林木的尖端或末端。
"应是淮流转处山":我想,它一定就是那座淮水转折处的青山。
# 转处山:指泗州南山。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五:“淮北之地平夷,自京师至汴口,并无山。惟隔淮方有南山,米元章名其山为第一山,有诗云:‘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没翠屏间;莫能衡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此诗刻在南山石崖上,石崖之侧,有东坡《行香子》词,后题云:‘与泗守游南山作。’”,淮流:淮水。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夕阳西下后,白水环绕孤城、淮上船只人语、林梢一抹青山的画面,营造出朦胧而不虚幻、恬淡而不寂寞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当时与此境界相符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在诗句“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中,“渺渺孤城”与环绕孤城的“白水”,二者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描绘出一幅安定、静谧的画面;而“舳舻”代表淮河上行驶的行船,行船穿梭、“人语”传来,是动态的体现。一动一静相互结合,让画面既具宁静的基调,又不乏生活气息与灵动之感,使整个场景更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对比:“渺渺”的白水,呈纵向延伸,仿佛一条带子环绕;“孤城”横向坐落于画面之中。纵与横的对比,构建出一种空间上的平衡与错落,拓展了画面的维度,使场景更具立体感。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着重对水进行描绘。“渺渺”一词,不仅紧扣题目中的“晚望”之意,还与后句的“夕霏”相互呼应。随后,展现出淮水似带,与孤城相依,动静结合、纵横交织,构成了画面中的鲜明对比。“舳舻”原指船尾与船头,此处代指淮河上行驶的船只。诗人或许觉得全诗缺乏诉诸听觉的元素,故而特意点明“人语”。这里的人语并非嘈杂喧闹之声,而是从远处悠悠传来、断断续续的声响。这人语非但未使全诗氛围显得沉闷,反而让整个境界更添静谧之感。唐代诗人卢纶在《晚次鄂州》中“舟人夜语觉潮生”一句,便是此“舳舻”句的灵感来源。诗的三四两句则着重写山。在第三句中,诗人并未直接着墨于“山”,而是通过描绘林后天际的一抹青色,巧妙地暗示远处存在山峦。由于绝句篇幅短小,在描写山水风景时,最忌讳平铺直叙、毫无余味。前人总结绝句创作经验时曾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元代杨载《诗法家数》)对此,诗人可谓深谙其道。在他的笔下,树林仅作为陪衬,山峦才是真正的主角。然而,这位“主角”直到终场才缓缓登场。诗的最后一句,既回应了前一句的暗示,又自成一幅白水绕青山的渺远画面。至于山本身究竟是何种模样,诗人并未详细描述,而是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这恰恰契合前人所说“句绝而意不绝”(《诗法家数》)的创作要求。
4. 作品点评
秦观以词作闻名,其诗风清新婉约,与词风相近,故而前人常有“诗如词”“诗似小词”之评。就拿这首诗来说,“渺渺孤城白水环”与他词中“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景致,皆有孤城、流水等元素,营造出的氛围颇为相似;“林梢一抹”和“山抹微云”,都以细腻笔触描绘天际色彩,展现出独特的画面感;“应是淮流转处山”与“郴江幸自绕郴山”,在山水相依的表达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而,此诗格调相对明朗,不像秦观诸多词作,常充斥着凄迷的景象与缠绵悱恻的愁绪,更多了几分明快与清朗。
上一篇:宋·文同《新晴山月》
下一篇:宋·姜特立《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