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骨清寒瘦一枝":冰清玉洁的梅枝清瘦一枝。
"玉人初上木兰时":美人初次登上木兰舟的时候。
# 木兰:指木兰舟。,玉人:本指姿容俊美之人,后多指美女。
"懒妆斜立澹春姿":慵懒梳妆斜倚着淡雅的春姿。
# 澹:也写作“淡”。
"月落溪穷清影在":月落溪尽头,清冷的影子依然存在,
"日长春去画帘垂":春日渐长,画帘低垂。
"五湖水色掩西施":太湖的水色笼罩着西施。
# 五湖水色掩西施:用春秋末年越臣范蠡助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与西施乘扁舟隐于太湖事。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此词以歌咏友人舟中梅屏为核心,借梅花的清雅脱俗之姿,抒发了对高洁品格的赞颂,并暗含对隐逸淡泊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用典:“五湖水色掩西施”一句运用了西施的典故,相传西施在越国灭吴后,与范蠡一同泛舟五湖。词人将梅屏所展现出的景色与西施联系起来,用五湖水色遮掩西施来形容梅屏景色之美,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增添了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化用:“懒妆”一句从林逋《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句中化出,借助前人对梅花神韵的经典描写,来进一步刻画屏中梅枝的神韵,使梅枝如佳人般天生丽质的形象更具说服力。拟人:“懒妆”一句将梅枝赋予人的特性,说其“懒于梳妆打扮,淡然而立”,生动展现出梅枝天然去雕饰、自在占尽春色的神韵,让梅枝形象鲜活灵动。虚实结合:“月落”两句,先写词人对月落后溪边梅枝的想象感受,此为虚写;随后笔锋一转,写到春日流逝但梅屏长存舟中,回归现实场景,为实写。通过虚实结合,丰富了词的意境和情感层次。
3. 分段赏析
“冰骨清寒瘦一枝”一句是对梅屏中梅花的描绘。“冰骨”一词赋予梅花以坚贞高洁的特质,仿佛梅花有着冰雪般清冷、坚硬的内在品格;“清寒”二字营造出一种冷寂、幽邃的氛围,强化了梅花孤高的形象;“瘦”字则生动勾勒出梅花枝干纤细、姿态清癯的外形,简洁而精准地展现出梅花独特的神韵,为全词奠定了清逸的基调。“玉人初上木兰时”一句以人喻梅,将梅花比作刚刚登上木兰舟的美人。“玉人”既突出梅花的温润如玉、美丽动人,又增添了一丝柔婉的韵味;“木兰”这一意象,本身就带有古典雅致的气息,与“玉人”相搭配,使梅花宛如一位出尘脱俗的佳人,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进一步烘托出梅花的高洁与美好。“懒妆斜立澹春姿”一句继续以美人之态写梅,“懒妆”赋予梅花一种慵懒、随性的气质,仿佛美人无心梳妆,却自有一番天然之美;“斜立”描绘出梅花倾斜的姿态,生动展现出其在风中摇曳的婀娜模样;“澹春姿”则点明梅花淡雅的春日姿态,没有浓艳的色彩,却以其素净之美,尽显春之韵味,突出梅花不事张扬、淡雅脱俗的品格。“月落溪穷清影在”一句描绘了月夜溪畔的景象。“月落溪穷”营造出一种静谧、幽远的氛围,暗示时间已至深夜,月亮落下,溪水仿佛也流到了尽头;“清影在”则强调即使在这样寂静、昏暗的环境中,梅花的清影依然留存,表现出梅花在黑暗中坚守自我、孤芳自赏的精神,也暗含其高洁的品质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消逝。“日长春去画帘垂”一句写白昼漫长,春天即将离去,画帘低垂。“日长春去”点明季节的变化,时光的流逝,给人一种时光匆匆、美好易逝的感慨;“画帘垂”营造出一种静谧、寂寥的氛围,暗示屋内的人或许因春去而心生惆怅,无心赏景,放下画帘,增添了词中的愁绪,同时也与前文梅花的清冷孤寂相呼应。“五湖水色掩西施”一句以五湖水色之美与西施之美作比。五湖水色浩渺、清澄,在词人眼中,其美丽足以掩盖西施的容颜。这里表面写水色之美,实则借西施这一极具代表性的美人形象,进一步烘托出梅花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如同五湖水色般,美得令人心醉,含蓄地表达出词人对梅花的高度赞美之情。
4. 作品点评
全词情韵悠然,以简洁文字勾勒出深远意境,蕴含着深刻哲理,堪称作者思想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