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娟娟、一水隐芙蓉":看着涓涓流水中的荷花,
# 芙蓉:荷花的别名。
"几被暮云遮":几乎被傍晚的云朵遮掩。
# 几:几乎。
"正凭高送目":站在高处向远望,
# 凭高送目:站在高处向远望。
"西风断雁":西风里孤雁在飞,
# 断雁:孤雁。
"残月平沙":平沙上残月高挂。
"未觉丹枫尽老":不知不觉中,那丹枫树已经完全老了,
# 丹枫:枫树叶在深秋变得火红。
"摇落已堪嗟":它飘飘摇摇,让人看到了就难免要为它伤怀。
# 堪嗟:嗟陀。
"无避秋声处":无处躲避这秋日的萧瑟,
# 避:避开,躲避。,:没有。
"愁满天涯":愁绪弥漫到天边。
# 愁满天涯:愁延伸到了穴边。嗡热无边际。
"一自盟鸥别后":自从和你分别后,
# 盟鸥:与水岛盟约,指归国。
"甚酒瓢诗锦":我一直在赋诗饮酒中,
# 酒瓢诗锦:指吟酒赋诗。
"轻误年华":苦度年华。
"料荷衣初暖":料想你穿上隐士之服不久,
# 荷衣:荷叶编成的衣服。即山野老农、衣边渔夫所穿衣服,后亦沿称隐士之服。,料:想来,料想。猜测之词。
"不忍负烟霞":不忍心辜负山水烟霞。
# 烟霞:山水云链等自然景物。泛称归隐生涯。,负:辜负。
"记前度翦灯一笑":记得你我曾在西湖聚会赋词,诗酒唱和,非常愉快,
# 翦灯一笑:指二人灯下相逢,剪烛夜语。翦,一作剪。,前度:上次,前一次。
"再相逢、":再次重逢、
"知在那人家":不知道能够在哪里。
"空山远":你我今日既都已经隐遁空山,
"白云休赠":而山中则尽多“白云”,所以自今后如欲两地相赠,
"只赠梅花":以表友情的话,那就赠以梅花吧。
# 只赠梅花:用陆凯与范晔故事:南朝陆凯自江南寄一枝梅花给在长安的友人范晔,并题写一首《赠花》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里用此典表明作者对李彭老的友谊。
宋元间词人、词论家
张炎(1248~1314?),宋末元初词人、词论家。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张炎精通音律,擅长审音拈韵,以词擅名,属婉约一派。早年多写优游生活,宋亡后多追怀往昔、抒写哀怨,尤长于咏物词。所作《南浦·春水》《解连环·孤雁》盛行一时,世称张春水、张孤雁。其深婉雅净、清丽舒朗的风格和琢字炼句、归于醇雅的语言,于唐宋诸家后独占一体。张炎又曾从事词学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著有词集《山中白云》及论词专著《词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望涓涓一水隐芙蓉,几被暮云遮”通过描绘流水、隐于水中的荷花、暮云等意象,隐含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以景写情。“西风断雁,残月平沙”以孤雁、残月、平沙等凄凉意象,寄托词人与友人天各一方、音信难通的悲苦。直抒胸臆:“无避秋声处,愁满天涯”直接抒发压抑难遣的愁绪,强调主观情感的不可逃避。“一片盟鸥别后,甚酒瓢诗锦,轻误年华”直言对虚度光阴的忏悔。化用:“荷衣”化用《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喻友人高洁,坚守遗民气节。“烟霞”借孔稚珪《北山移文》典故,赞友人远离仕途、归隐山林的志向。
2. 分段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以登临所见之景引发对友人的追忆与人生感慨。开篇“涓涓一水隐芙蓉,几被暮云遮”的描绘中,水流间隐现的荷花暗含对远方故人的牵念,暮云遮掩更显出思念的渺茫无着。续写“正凭高送目”,眼前西风中孤雁南飞、平沙映月的苍茫景象,渐渐将情感重心从怀人转向自伤身世。词人借失群孤雁与寂寞沙洲的画面,仿佛映照出自己与故人天各一方、音信断绝的深深怅惘。虽江南秋日本不该尽是萧瑟,但词人沉郁的心绪使得眼中唯见衰败丹枫,“未觉丹枫尽老,摇落已堪嗟”里,那时间流逝的焦虑不言而喻。结句“无避秋声处,愁满天涯”道出无处可逃的深沉愁绪,隐含现实环境的压抑,而这份郁结之情,最终也汇成对天涯故友的深切挂怀。下片转为直抒胸臆。“一片盟鸥别后”感喟与友人别后如同离散的水鸟,空留岁月虚度的叹惋,“酒瓢诗锦”曾经的雅趣闲情反成了磋砣光阴的见证。他化用古意,提到以荷叶为衣、隐于烟霞的生活,这既是以古人之境称许李筠房超然世外的高洁,而“料想”二字,却又透露出音讯难通的无奈。下阕收束于“剪灯一笑”的往昔追忆,以“再相逢知在那人家”的殷切疑问寄托着重逢的渺茫期望。最末一句“空山远,白云休赠,只赠梅花”尤为别出心裁:不赠象征隐逸的白云,独选象征高洁的梅花为信物,这一取舍既彰显了友人冰清玉洁的人格追求,也含蓄而坚定地表明了绝不仕元的立场。
3. 作品点评
该词作既规避了婉约派过度雕琢的阴柔倾向,也避免了豪放派易生的板滞之弊,在清雅流畅的笔触间蕴含着沉郁苍劲的骨力。其语言凝练如珠玉落盘,典故运用浑然天成,整体气脉贯通如行云流水,展现出创作者精深的词艺修养。更为独特的是,词人将漂泊无定的人生况味与家国情怀的深沉喟叹,自然融入友情的抒写范畴,使作品在人际情感的表层下获得了更为宏阔的历史纵深与精神厚度。
# 前段即景,后段述怀。“不记前度”二句,淡而有味。
清高亮功芸香草堂评《山中白云词》
# 总观全词,既不同于某些婉约词的软媚烂熟,又不同于某些豪放词的生硬突兀,而是在空灵流转的章法中寓有“波澜老成”之致,在整饬锤炼的字句中却又流露出“一气贯注”之妙。
不详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海明
下一篇:宋·张炎《唐多令 送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