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蓬莱何处":问蓬莱仙山在何处,
# 蓬莱:又称“蓬壶”、“蓬山”。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神山。《列子汤问篇》:“渤海之东,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与,一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风月依然":眼前风月依旧人事已非,
"万里江清":江天空阔客子形单影只。
"休说神仙事":不要说神仙事,
"便神仙纵有":即使真的有神仙存在,
"即是闲人":只有放弃俗世的纷扰,才是真正的神仙。
"笑我几番醒醉":应笑我多少次独醒烂醉,
# 醒醉:晏殊《木兰花》:“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石磴扫松阴":松阴之下把石磴扫个没完。
# 松阴:松树之阴。多指幽静之地。,扫:描画。,石磴:山路上的石级。磴:台阶或楼梯的层级。
"任狂客难招":无奈贺知章一样的狂客难以招回,
# 狂客:指唐诗人贺知章,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退居于绍兴镜湖之滨。
"采芳难赠":采得芳草无人可赠,
# 采芳:欲采芳草,无人可赠。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且自微吟":我姑且小声吟咏孤单。
# 微吟:小声吟咏。词人感到孤独,无以排忧,只好微吟以求慰藉。
"俯仰成陈迹":转眼许多世事尽成陈迹,
# 俯仰:低头和抬头,形容时间很短。
"叹百年谁在":感叹“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横槛孤凭":独自凭靠栏杆。
"海日生残夜":天快亮时大海上升起太阳,
# 海日生残夜: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残夜:天快亮时。
"看卧龙和梦":山腾如龙,人在梦境,
# 卧龙和梦:见卧龙山在朦胧中的盘踞情状。山腾如龙,人在梦境。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飞入秋冥":一切尽入秋天幽深的变幻。
# 秋冥:秋天幽深。
"还听水声东去":又听到大江东去滔滔之声,
"山冷不生云":山壑不生白云一片凄暗。
# 不生云:云气蜇状,一片凄冷不动气象。
"正目极空寒":我用尽目力远望寒天,
# 目极:用尽目力远望。,正:恰好。
"萧萧汉柏愁茂陵":惦念茂陵葱葱郁郁的柏林,不知他如今受到怎样的摧残。
# 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在今陕西兴平东南。这里是指南宋帝王的陵墓。
宋元间词人、词论家
张炎(1248~1314?),宋末元初词人、词论家。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张炎精通音律,擅长审音拈韵,以词擅名,属婉约一派。早年多写优游生活,宋亡后多追怀往昔、抒写哀怨,尤长于咏物词。所作《南浦·春水》《解连环·孤雁》盛行一时,世称张春水、张孤雁。其深婉雅净、清丽舒朗的风格和琢字炼句、归于醇雅的语言,于唐宋诸家后独占一体。张炎又曾从事词学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著有词集《山中白云》及论词专著《词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登临感怀之词作,描写了词人深秋夜独自登上蓬莱阁凭吊山河,抒发了山河易主的黍离之悲,表达了遗民对故国的深沉思念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化用:“采芳难赠”化用《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诗意,意为采得芳草无人可赠,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借景抒情:词中借眼前之景抒发心中之情,如“风月依然”写出蓬莱旧地风月未改,引出“物是人非”的感慨;“萧萧汉柏愁茂陵”借古墓前寒柏的萧瑟,寄托对故国的哀思与身世飘零的愁绪。通过将自然景物与情感融合,词人不仅增强了抒情的深度,也使情景交融、哀而不伤。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问蓬莱何处”起笔,“问”字直切主题,引出对仙境存在的质疑,实为暗指南宋故国已如蓬莱般虚无难寻。此句不仅是怀古凭吊的起兴语,也点明登临蓬莱阁的总印象。“风月依然”与“万里江清”形成时空对照:前者从时间上书写自然风物未改,后者从空间上描绘眼前江山辽阔,两句相映成趣,却又反衬人事巨变,令人倍感痛心,暗含江山易主之哀。“休说神仙事,便神仙纵有,即是闲人”三句陡转,写景转为抒情,以否定神仙传说来表达对尘世出离的思索。“神仙”在此既象征逃避现实的虚妄幻想,也暗喻失国之人隐遁山林、远避权势的生活状态。词人虽身历亡国巨变,却又深知所谓“神仙”终究无济于事,因而冷峻地指出:即便真有神仙,也不过是无所作为的闲人而已。这种看似超脱实则悲凉的态度,表现出遗民在乱世中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寄托。“笑我几番醒醉”句中“醒醉”既指现实中的饮酒,也隐喻词人于山水中往复沉浮的思想挣扎,“几番”点出这种反复难解的苦闷,而“石磴扫松阴”一句则以具体行动写出孤游之境,石阶幽冷,松影深深,自然景物更显孤寂之意。此句含蓄回应题中“游”字,以写行写景传达感情变化。“任狂客难招,采芳难赠,且自微吟”三句转为直抒胸臆。“狂客”化用贺知章典故,意指世无知音;“采芳难赠”则借《古诗十九首》意象,写出欲寄幽芳却无可寄之人的凄楚。招不得知己,芳草难赠,词人唯有“微吟”以自遣,低咏中含无限感慨,将亡国之痛压入喉间,哀而不伤,沉而不溢。下片“俯仰成陈迹,叹百年谁在,横槛孤凭”,接续上片情绪发展,概括游踪所感。“俯仰”极言朝代更迭之迅疾,一瞬之间,旧迹已成尘封往事;“百年谁在”更是对世事人情之感慨,语简意沉。“横槛孤凭”写登阁凭栏远望时的孤独情境,点明遗民身份中的落寞无依。“海日生残夜”暗引唐诗,用天光初现照破残夜的景象,象征希望微露;然“看卧龙和梦,飞入秋冥”则转入幻灭之感,卧龙山影如梦,如龙腾于暗夜,既写实景,又含喻意,暗指宋室复兴之梦终归虚无。“还听水声东去,山冷不生云”句中,“水声”写江流不息,“东去”寓意时光与过往不可追;“山冷不生云”则以山间不生云气写出凄冷景象,寓意希望已绝,复国之志冻凝如云未起。“正目极空寒”,视野极尽处只觉天地空冷,回应上句景象的沉寂。“萧萧汉柏愁茂陵”一句,借汉武帝茂陵古柏形象,“萧萧”写古木在秋风中的萧瑟声响,既是写景又是象征。词人托情于物,古柏之“愁”实是遗民心中所愁,感物而生哀,寄托了对南宋皇陵被劫与旧王朝不再的深切痛楚。结句以“愁”字点睛,将眼前景与内心情贯通,既伤时感事,又忧国念君,使全词沉郁顿挫,苍凉凝重。全词以登临为线索,融写景、抒情、怀古于一体,典故融入自然景物之中,笔触清峻中含沉痛,写尽一位遗民词人望江山已非、思故国无望的孤愤之情。
4. 作品点评
这首《忆旧游》咏叹曲折低回,清婉幽峭。作者将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悲融入对江南山水、吴越故地的描写之中,或登临凭眺,或感怀凭吊,处处流露出深沉的家国之思。
# “后阕愈唱愈高,是玉田真面目。”“愈唱愈高”,因情所致,愈来愈激动,在词的节奏抑扬顿挫,高低相间,高低相抑,词笔极为婉约幽峭。
清著名词家陈廷焯《全宋词 广选·新注·集评5》
上一篇:宋·张炎《声声慢·中吴感旧》
下一篇:宋·张炎《忆旧游·叹江潭树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