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瞢腾说梦华":只能在恍惚的梦中重温昔日的繁华。
# 梦华:梦中的繁华,此指已经逝去的繁华。间接用《列子》黄帝梦游华胥国的典故,直接用《东京梦华录》记北宋汴都旧闻一事,以借指“武林旧事”。,瞢腾:糊里糊涂。
"莺莺燕燕已天涯":莺莺燕燕都已经散走天涯。
# 莺莺燕燕:借用苏轼《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中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句,代指歌姬舞妓。
"蕉中覆处应无鹿":郑人藏于庙中的芭蕉叶下原本就没有鹿,
"汉上从来不见花":周人在汉上也没有见过仙女散花。
"今古事":古争朝代兴衰变迁,
"古今嗟":只能哀叹世事无常。
# 嗟:慨叹、叹息。
"西湖流水响琵琶":西湖流水依旧潺潺,如弹奏的琵琶曲。
"铜驼烟雨栖芳草":西晋索靖手指洛阳宫门前的铜驼,感叹天下将要动乱,
# 铜驼:此代指皇宫和南宋王朝。魏晋时国都洛阳皇宫门外立有二铜驼。
"休向江南问故家":不要面对江南询问家乡故园的情况。
宋元间词人、词论家
张炎(1248~1314?),宋末元初词人、词论家。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张炎精通音律,擅长审音拈韵,以词擅名,属婉约一派。早年多写优游生活,宋亡后多追怀往昔、抒写哀怨,尤长于咏物词。所作《南浦·春水》《解连环·孤雁》盛行一时,世称张春水、张孤雁。其深婉雅净、清丽舒朗的风格和琢字炼句、归于醇雅的语言,于唐宋诸家后独占一体。张炎又曾从事词学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著有词集《山中白云》及论词专著《词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词。通过描写词人如梦似幻中谈论往昔繁华,如“梦华”,但如今往昔的美好如“莺莺燕燕”已远在天涯。运用“蕉鹿”“汉上看花”等典故,体现世事虚幻。下阕以今古之事引发感慨,借西湖边琵琶声与铜驼处的荒芜景象,营造出历史沧桑感,表达了对朝代兴替、故家难寻的惆怅与无奈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蕉中覆处应无鹿”用“蕉鹿梦”典故,比喻世事变幻无常,人生如梦。“汉上从来不见花”用郑交甫汉上遇神女求佩,后神女与佩皆不见的典故,暗示美好事物消逝。增加词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感。对比:往昔“梦华”般的繁华与如今“莺莺燕燕已天涯”的凄凉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时代变迁带来的巨大落差,强化词人的感怀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临安盛日都成梦影”领起,“梦里瞢腾”二句连用两典:“梦华”化用《列子》中黄帝梦游华胥国的典故,“梦里瞢腾漫梦华”一句,既谓《武林旧事》中昔日临安盛景历历在目,又叹如今盛景难再,唯有于梦中重温旧年时光。一个“梦”字,道尽感慨之深、回思之痛。“莺燕”则援引苏轼《述古令作诗》中“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句意,代指往昔歌姬舞妓,言其如今已散落天涯。次二句“蕉中覆处”亦用两典:其一出自《列子・周穆王》“蕉叶覆鹿”之典,谓郑人藏鹿于隍,覆以蕉叶,后忘其处,遂以为梦,“直中覆处应无鹿”借此喻指旧欢难续、旧景难寻;其二化用《韩诗外传》中郑交甫汉上遇神女、得佩失珠之典,“汉上从来不见花”与上句相呼应,以神女无踪、花影虚妄,暗喻书中所载临安“梦华”不过如痴梦空华。此二句对仗工稳、意蕴深婉,以“蕉下无鹿”“汉上无花”的双重隐喻,道破繁华易逝的虚无,看似淡淡着笔,却将感伤之意抒发得淋漓尽致。下片承续上片的感慨,既抒发兴亡盛衰无常之叹,又倾诉作者对国仇家恨的痛楚。“今古事”三句,以古今兴衰变迁难以超脱为基调,将世事无常的哀叹,比作西湖流水潺潺,恰似弹奏着一曲低回的琵琶曲。“西湖流水雨琵琶”一句,或可联想到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典故(《后庭花》为琵琶曲名),暗指即便面对古今兴衰,仍有人如“商女”般浑然不觉,犹自沉溺于《后庭花》般的靡靡之音,此说亦具深意。结句“铜驼烟雨栖芳草,休向江南问故家”,以“铜驼荆棘”(典出《晋书》,喻指亡国后残破景象)的意象,写尽人世沧桑变幻,直言休再追问江南故家的变迁——短短两句,道尽人生巨变的无奈与隐痛,家国之悲溢于言表。
4. 作品点评
全词情真意切,深挚情思倾注笔端。
# 该词议论中饱蕴深慨,平淡中见出悲愤,真是笔笔蘸恨,语语沉痛。词多处用典,仍能一气流转,毫无滞塞之感,是宋词小令的佳作。
现代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梁鉴江《走进高雅:梁鉴江文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