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n
guò

朝代:宋作者:方回浏览量:4
qiū
lái
huǒ
sǎn
shàng
gāo
zhāng
xīn
dìng
hái
néng
chǔ
liáng
jīn
shuí
nìng
rén
shāng
mín
qián
suǒ
suì
zhēng
duō
shǎo
bēi
jiǔ
fēn
yún
shuō
duǎn
cháng
jiù
guǎn
diào
tái
shí
mèng
rén
jiān
wèi
yǒu
liǎng
yán
guāng

译文

秋天到了,酷热的太阳仍然高高挂在空中,内心安定,即便在炎热之处也能感到凉爽。从古至今,又有谁能逃脱死亡的命运呢,即便被人辜负,那又能对我造成多大的伤害呢。为了琐碎的钱财去计较多少,在饮酒时七嘴八舌地谈论是非长短。我时常在梦中回到那曾经管理过的钓台,人世间不会有第二个严光。

逐句剖析

"秋来火伞尚高张":秋天到了,酷热的太阳仍然高高挂在空中,

"心定还能热处凉":内心安定,即便在炎热之处也能感到凉爽。

"自古及今谁不死":从古至今,又有谁能逃脱死亡的命运呢,

"宁人负我亦何伤":即便被人辜负,那又能对我造成多大的伤害呢。

"缗钱琐碎争多少":为了琐碎的钱财去计较多少,

"杯酒纷纭说短长":在饮酒时七嘴八舌地谈论是非长短。

"旧管钓台时入梦":我时常在梦中回到那曾经管理过的钓台,

"人间未有两严光":人世间不会有第二个严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闻过》是元代文学家方回创作的七言律诗。“秋来火伞尚高张”以“火伞”为喻起笔,描绘秋日依然酷热的场景,奠定诗歌基调。“缗钱琐碎争多少”等句,展现出对世俗间为琐碎钱财相争的看透,流露超脱之意。末句“人间未有两严光”借严光的典故,抒发对像严光那样高洁隐士的向往。全诗采用阳韵,结构工整,体现了方回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方回(1227~1307),元代文学家。字万里,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宋末景定进士,官至严州知州。入元后,曾任建德路总管。其诗近体学习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古体效法朱熹、陶渊明、白居易。注重钻研诗眼、句法,其诗意象生新、境界老成,同时蕴含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所作诗文,有《桐江集》《桐江续集》传世,尤以编《瀛奎律髓》一书名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怀诗。它以“火伞”为喻描绘秋日酷热场景奠定基调,展现对世俗为琐碎钱财相争的看透并流露超脱之意,借严光典故抒发对高洁隐士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用典:“人间未有两严光”运用了严光的典故。严光是东汉时期著名的隐士,他年少时便有高名,与光武帝刘秀是同学。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方回在诗中提及“人间未有两严光”,是借严光不慕名利、归隐山林的高洁形象,来表达自己对这种高洁隐士生活的向往。诗人含蓄而深刻地传达出自己内心对超脱尘世、坚守高洁品质的追求。比喻:“秋来火伞尚高张,心定还能热处凉”诗人将秋日依然炽热的烈日比作“火伞”,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秋日酷热的天气状况。“火伞”一词,给人以视觉感受,突出了天气的炎热程度。而“心定还能热处凉”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比喻的效果,通过对比外界的酷热与内心的宁静,强调了只要内心安定,即便身处炎热的环境,也能感受到清凉。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还巧妙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超脱。直抒胸臆:“自古及今谁不死,宁人负我亦何伤”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对生死的旷达态度。“自古及今谁不死”,以一种直白而坦率的方式指出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必然归宿,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生死规律的坦然接受。“宁人负我亦何伤”则进一步展现出诗人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表明即使被人辜负,也不会因此而感到悲伤和计较。对比:“缗钱琐碎争多少,杯酒纷纭说短长”通过“缗钱琐碎争多少”与“杯酒纷纭说短长”的对比,描绘出一幅世俗纷争的场景。“缗钱琐碎争多少”刻画了人们为了琐碎的钱财而斤斤计较、争论不休的市侩形象,突出了世俗之人对物质利益的执着追求;“杯酒纷纭说短长”则展现了在酒桌上人们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而争论是非、说长道短的情景,进一步强调了世俗生活的喧嚣和浮躁。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将世俗的纷争与诗人内心的宁静形成反差,更加凸显出诗人对这种世俗生活的看透和超脱。

3. 分段赏析

首联“秋来火伞尚高张,心定还能热处凉”,以“火伞”为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秋日烈日依旧高悬、酷热难耐的景象。“火伞”这一比喻,既突出了秋暑的酷烈,又为下文展现心境做了铺垫。而后一句“心定还能热处凉”,则由景及人,写出即便身处炎热之中,只要内心安定,便能感受到清凉,体现出诗人超然的心境,展现了其不为外界环境所扰的平和心态。颔联“自古及今谁不死,宁人负我亦何伤”,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豁达看法。“自古及今谁不死”一句,以简洁直白的语言点明生死是自然规律,无人能免,透露出对生死的坦然。“宁人负我亦何伤”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宽容与超脱,即便有人辜负自己,也不会因此而过度悲伤,体现出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颈联“缗钱琐碎争多少,杯酒纷纭说短长”,聚焦世俗百态。“缗钱琐碎争多少”描绘出人们为了琐碎的钱财而争来斗去的景象,“杯酒纷纭说短长”则刻画了人们在饮酒时纷纷议论他人是非的场景。这两句通过对世俗中这些无谓纷争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看透,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尾联“旧管钓台时入梦,人间未有两严光”,借景抒情并运用典故。“旧管钓台时入梦”中,钓台这一意象常入梦境,寄托了诗人对过往经历的怀念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人间未有两严光”则借用严光的典故,严光是著名的隐士,诗人借此抒发了对像严光那样高洁隐士的仰慕,同时也暗含了对当下缺乏这种高洁之士的感慨,深化了诗歌对高洁品格追求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南乡子·二之一》

下一篇:宋·蒋介《第一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