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甃千寻汲井花":从深深的井中汲取来井水。
# 井花:指清晨初汲的水。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二·井泉水》引汪颖曰:“井水新汲,疗病利人。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其功极广,又与诸水不同。”在此诗中当泛指井水。,千寻:形容极长或极高。古时以八尺为一寻。,寒甃:寒凉的水井。甃,本意是指以砖瓦等砌的井壁,亦用以指井。
"病身一浴不胜佳":用它冲了冲凉,只感觉身心十分舒爽。
# 不胜:非常,十分。
"追凉不得浑闲事":本想到荷池边去纳凉,但未能如愿,在冲凉之后,也不太把“追凉不得”这件事放在心上了。
# 浑闲事:犹言寻常事。
"烧眼生憎半幅霞":然而,看到天边那火红的晚霞,就好像眼睛都被它灼伤了一样,心中不禁十分讨厌这晚霞。
# 生憎:最恨,偏恨。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夏日傍晚,诗人因酷热难耐前往荷池游览的情景。诗中展现了夕阳西下,余晖映照,池塘里的荷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荷叶上的水珠晶莹剔透的画面,营造出清新自然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夏日荷池景色的喜爱与欣赏,以及在这炎热夏日于荷池边寻得清凉与惬意的闲适心境 。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通过“半幅霞”这一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炎热天气的厌烦和无奈。晚霞本是自然景观,但在诗人眼中,它预示着明天可能依然炎热,所以“烧眼生憎”,借晚霞之景表达了内心的烦躁情绪。心理描写:“追凉不得浑闲事,烧眼生憎半幅霞”体现了诗人的心理变化。先是对追凉不得表现出一种故作豁达的心态,说这是小事,但看到晚霞后又难以抑制内心的厌烦,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在炎热天气下的心理波动。夸张:“烧眼生憎半幅霞”中的“烧眼”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晚霞的火红刺眼,并非真的眼睛被烧,而是通过这种夸张的表达,强化了诗人对晚霞的厌恶之感,突出了天气炎热带给诗人的不适。对比: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用井水冲凉后的“不胜佳”,与后两句因看到晚霞而产生的“生憎”情绪形成对比,通过这种对比,更鲜明地表现出诗人前后心境的变化,以及对炎热天气的不同感受。
3. 分段赏析
诗人以"寒甃千寻"极言井水深寒,用"汲井花"的动作引出消暑行为。"病身"二字点明诗人当时的身体状态,却以"不胜佳"形成反差——即便带病之躯,经凉水沐浴后仍感到无比畅快。这两句通过动作与感受的对比,展现了夏日冲凉带来的瞬间惬意。后两句诗意陡然转折:本欲荷池纳凉却未能成行,诗人本已释然("浑闲事"),但天边那片火红的晚霞却令他烦躁。"烧眼"既形容霞色刺目,又暗喻暑气蒸腾;"生憎"二字直抒厌恶,将对酷热的无奈与对未来天气的忧虑,凝聚在这半幅残霞之上。
上一篇:宋·陆游《长相思·桥如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