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功名亦苦辛":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
"行藏终欲付何人":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 行藏:行止,指事迹。
"当时黮暗犹承误":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
# 犹承误:还以误传误,以讹传讹。,黮暗:昏暗,不清楚。张本作黯黮。
"末俗纷纭更乱真":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
# 末俗:后世的习俗。
"糟粕所传非粹美":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谈不上精美,
# 粹美:指精华。,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
"丹青难写是精神":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
# 丹青:中国古代绘画的材料,这里指绘画艺术。
"区区岂尽高贤意":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
# 区区:形容很少,指一点点历史记载。
"独守千秋纸上尘":俗儒们只会死守古书的糟粕真可笑可憎。
# 独守千秋纸上尘:意为俗儒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尘:尘土,这里指糟粕。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以咏史为题材,前四句直指历史记录的模糊与世俗曲解,后四句批判后人误传糟粕、忽视精神本质的现象。全诗既表达对历史真相的追问,也暗含诗人变法失败后的忧愤,体现了王安石“借古讽今”的深刻哲思。
2. 写作手法
对偶:全诗对仗工整,如“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等,使诗歌形式整齐,节奏明快,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用典:“丹青难写是精神”化用了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中的“意态由来画不成”,借王昭君的典故,说明历史难以完全真实地展现人物精神,丰富了诗歌内涵。
3. 分段赏析
《读史》首联“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诗人开篇即感慨自古以来,人们追求功名都要历经艰辛,而自己的行为和志向最终又能托付给谁呢?以一种深沉的感慨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引发读者对人生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思考。颔联“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意思是当时的人在黑暗不明中尚且会延续错误,到了后世风俗更加纷繁复杂,就更难分辨历史的真假了。诗人指出了历史记载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颈联“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写诗人认为流传下来的历史往往是糟粕,并非纯粹美好,就像绘画难以描绘出人物的精神一样,历史也很难完全真实地展现过去。此联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记载真实性的质疑,富有哲理。尾联“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写诗人认为史书上的区区记载怎能完全表达出古代高贤的心意呢?不过是独自守着那历经千年的纸上尘埃罢了。表达了诗人对史书能否真正传达古人思想的怀疑,收束全诗,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读史》以史论为表,抒怀为里,语言沉郁而哲思深远。诗中“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两句,既揭示艺术与历史的本质困境,亦成为后世阐释文艺理论的经典名句,用来说明要反映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全诗结构严谨,用典精切,诗人将个人政治失意融入历史批判,使咏史与抒怀浑然一体,是一首富有思想深度的诗作。
# 此诗因读历史有感而作。自司马迁《史记》以降,中国史书多为官修,基本上是替帝王将相立言,是中国宗法文化的产物。王安石这首诗所述,认为读史的基本态度是要区分精华与糟粕,见解十分精到。
现代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蔡镇楚《精选今译诗词曲赋》
下一篇:宋·钱昭度《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