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shēn
sān
shǒu
sān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3
ǒu
yǒu
máo
yán
shuǐ
yīn
jìn
chéng
shì
qiǎn
fēi
shēn
yōu
měi
chén
shí
xué
rén
guì
lín
lín
shí
lái
péi
xiǎo
yǐn
ér
cáo
jiě
wēi
yín
qián
nián
jǐn
liǎo
chūn
qiū
zhuàn‌
hòu
yǒu
rén
rén
zhī
xīn

译文

偶然有座茅草屋位于潩水的阴凉处,靠近城市但地势不深。幽居时常常自比东汉名士陈寔,但钻研古学有谁能像重视杜林那样看重我呢。邻居老父时常来陪我小酌几杯,孩子们也颇能接着我吟诵的诗句继续唱和。前年才完成《春秋》的传注,后来有仁德之人理解我的心意。

逐句剖析

"偶有茅檐潩水阴":偶然有座茅草屋位于潩水的阴凉处,

# 偶有茅檐潩水阴:自注:潩水自西湖听水亭下派流,自城北而东,吾庐适在其南。

"近依城市浅非深":靠近城市但地势不深。

"幽居每自比陈寔":幽居时常常自比东汉名士陈寔,

"古学何人贵杜林":但钻研古学有谁能像重视杜林那样看重我呢。

"邻父时来陪小饮":邻居老父时常来陪我小酌几杯,

"儿曹颇解续微吟":孩子们也颇能接着我吟诵的诗句继续唱和。

"前年仅了春秋传":前年才完成《春秋》的传注,

"后有仁人知我心":后来有仁德之人理解我的心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深三首(其三)》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与自得,展现了其与邻里交往的融洽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诗的前两联通过居住环境的描写和自我期许的表达,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后两联则描写了与邻居的交往和治学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对学问的坚持。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苏辙在北宋绍圣年间定居于许昌,并在此生活了超过十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春深三首》。许昌经过苏轼和苏辙兄弟的经营,逐渐成为继苏轼之后的中原文化中心。诗中对潩水和听水亭的地理描写,证明了作者对当地环境的熟悉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白描:“邻父时来陪小饮,儿曹颇解续微吟”,通过简洁的语言直接描绘了乡居生活中的日常场景。诗人没有过多的修饰,描写了邻居老人前来陪饮、孩子们能够跟着吟诗的情景,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2. 分段赏析

“偶有茅檐潩水阴,近依城市浅非深,”描绘了诗人的居住环境,“茅檐潩水阴”勾勒出一幅简朴自然的画面,“近依城市浅非深”则点明虽靠近城市却不喧嚣,体现了诗人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和淡泊的心境。“幽居每自比陈寔,古学何人贵杜林”,通过自比东汉名士陈寔,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而“古学何人贵杜林”则流露出诗人对钻研古学却难遇知音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学问的执着和对理解的渴望。“邻父时来陪小饮,儿曹颇解续微吟,”以白描手法展现乡居生活情趣,描写了诗人与邻居的交往和家庭的温馨,“邻父时来陪小饮”展现了邻里关系的融洽,“儿曹颇解续微吟”则体现了家庭的文化氛围和诗人对后代的教育成果,充满了生活情趣。“前年仅了春秋传,后有仁人知我心,”表达了诗人治学的成果和内心的感慨,“前年仅了春秋传”说明了诗人治学的勤奋和成果,“后有仁人知我心”则流露出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对理解的渴望,体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俞国宝《清平乐·数声乌鹊》

下一篇:宋·胡翼龙《霓裳中序第一·江郊雨正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