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xiōng
rén
liǎng
rén
rén
sān
rén
zuò
jiā
zhōng
gèng
yǒu
liǎng
kǒu
rèn
shì
xiōng
nián
guò

译文

就好像是兄弟四个人,其中有两个是身形较大的部分。还有一个较小的“人”字,跟随着前面两个较大的(部分)。在两个“口”字的下面,还有两个“人”字,只要秉持着“儉(俭)”所代表的节俭之意,哪怕是遇到灾荒困苦的凶年,也能够顺利度过。

逐句剖析

"兄弟四人两人大":就好像是兄弟四个人,其中有两个是身形较大的部分。

"一人立地三人坐":还有一个较小的“人”字,跟随着前面两个较大的(部分)。

"家中更有一两口":在两个“口”字的下面,还有两个“人”字,

"任是凶年也得过":只要秉持着“儉(俭)”所代表的节俭之意,哪怕是遇到灾荒困苦的凶年,也能够顺利度过。

# 凶年:荒年。,任是:即便是,即使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字谜诗二首》出自北宋大家王安石之手,是一组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该诗运用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描绘精妙的字谜。诗中谜题构思精巧,字素的呈现与隐藏相得益彰,于巧妙布局间暗藏玄机。历经岁月洗礼,这组诗至今仍散发着蓬勃活力,常被世人引为素材,精心改编成谜语古诗,用以启迪众人,传递节俭的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字谜诗二首(其一)》是北宋的王安石所写,宋·庄绰写《鸡肋篇》,意在记录各类见闻杂事,留存当时的社会风貌、奇闻逸事,其在著书过程中留意到王安石精妙的字谜并将其记录。费兖写《梁谿漫志》,主要是记述自己的所见所感以及对诸多事物的见解,同样在著书时留意到这则字谜并加以记录,使得王安石这则字谜得以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体裁的诗,也是一首字谜题材的诗。它通过巧妙的语言,描绘了对“儉(俭)”字各组成部分的形象拆解,体现了汉字构造的精妙。诗中营造出一种充满趣味与智慧的解谜氛围,表达了对“节俭”这一美德的推崇。

2. 写作手法

比喻:将“俭”字的组成部分以“兄弟四人”作比,把“亻”部比作立人,形象地对字形进行拆解,使原本抽象的文字结构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想象字的形态。拟人:“兄弟四人”的表述赋予了“俭”字各部分人的特征,仿佛它们是有生命的个体,增强了诗歌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整个解谜过程更像一场有趣的故事。

3. 分段赏析

这首字谜诗前三句,犹如一场精妙的文字拆解游戏。诗人以“兄弟四人”比喻组成“儉”(简体为“俭”)字的各个字素,充满趣味。将“亻”部比作立着的人,极为形象,仿佛赋予了这个部首鲜活的姿态。而三个“人”字,一大两小坐定,又巧妙地呈现出“儉”字上半部分的形态。更绝的是对双“口”上短横的隐藏处理,在第三句“两口”前稍作停顿,仿佛在引导解谜者去探寻,这种巧妙的安排,让整个拆字过程充满了惊喜与挑战,如同抽丝剥茧般,将“儉”字的字形一点点清晰地展现出来。最后一句“任是凶年也得过”则提纲挈领,点明“儉”字的字义。一个“儉”字,在诗人笔下,仿佛成为了度过凶荒之年的关键,简洁而有力地传达出“节俭”的重要性。从字形的拆解到字义的提炼,整首诗随形析字,将每个部分剖析得剔透显豁;赋字提义,又扼要简明,毫不拖沓。这种创作方式,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文字的巧妙运用,也为后世谜艺中的“赋字提义”法奠定了基础,在宋代就已初露端倪,可见其在谜艺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4. 作品点评

《字谜诗二首(其一)》这首字谜诗构思精巧,以“兄弟四人”妙喻“俭”字各部分,拆解字形步步深入,双“口”前短横的隐藏极富巧思。末句点明“俭”字含义,升华主旨,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意义,在字谜创作中独具匠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夏日杂题八首(其二)》

下一篇:宋·雷侍郎《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