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思紫阳翁":我常常想起紫阳先生,
"功德不下禹":他的功德不亚于大禹。
"平生五人伦":一生坚守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人伦道义,
"叔世一天柱":在衰乱的时代里,他如同支撑天下的擎天柱石。
"海岳久亭毓":山川大地长久孕育英才,
# 亭:原作停。
"二仪厚付与":天地也将深厚的禀赋赋予了他。
"高明挂秋月":他的胸襟高明如悬挂的秋月般澄澈,
"精细破毫缕":探究义理时精细到能剖析毫厘丝缕。
"举目无荀杨":放眼当世,没有能比得上荀子、杨雄的人,
"浑身是伊吕":而他浑身都兼具伊尹、吕尚那样的贤德与才略。
"百年嗣程邵":他继承了近百年前程颢、邵雍的学说,
"千载承邹鲁":延续了千年以来邹国、鲁国的儒家正统。
"直上接勋华":往上直承尧、舜的圣道,
"益远益不御":越是追溯源头、推向远方,这圣道就越不可阻挡。
"本原无不见":他对儒家学说的根本原理无不了然于胸,
"支派自循序":对其分支流派也能依循次序梳理分明。
"遂令天叙秩":于是让上天安排的伦理秩序,
"有目得再睹":得以重新被世人看见。
"建绍乾淳间":南宋建炎、绍兴到乾道、淳熙年间,
"三纲散无主":三纲(的秩序)离散崩坏,失去了核心主导。
"仇雠操太阿":仇敌掌控着权柄,
"利欲浸九土":贪图私利的欲望浸染了天下土地。
"鞠躬上文石":他恭敬地走到朝堂的文德殿石阶前,
"谆谆正心语":恳切地用正直的话语向君主进言。
"欲起君以雷":想以雷霆之势唤醒君主,
"滂沱洗寰宇":用滂沱大雨般的教化洗净天下的污浊。
"圣心不见答":然而君主未能接纳他的忠言,
"浩浩翠烟去":他便如浩渺的青翠云烟般远去。
"当时听其言":倘若当时君主听从他的主张,
"何但报千古":其功绩何止能流传千古。
"廓清草莱辟":混乱的局面会被清除,开辟出新的秩序,
"栉沐疮痍愈":历经战乱的创伤,也会像经过梳洗调理般痊愈。
"奕奕万世规":他留下的是光照万世的治国规范,
"百年遽如许":可百年之间世事竟变成这般模样。
"天意竟莫回":天意终究无法挽回,
"地气不可迕":时势也难以违背。
"但留四部书":幸好他留下了《四书章句集注》等著作,
"万世开尧禹":足以让后世开启如尧、禹时代般的圣治。
"深翠隔荒台":如今,深翠的草木遮蔽了荒芜的高台,
"寥落招魂具":准备的招魂器物也显得冷落稀疏。
"夜半读中庸":夜半时分诵读他注解的《中庸》,
"横空挟风雨":只觉文气横亘天空,仿佛裹挟着风雨般气势磅礴。
宋末元初理学家、文学家
陈普(1244~1315),宋末元初理学家、文学家。字尚德,居石堂山,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福建宁德(今属福建)人。师承韩翼甫,为朱熹三传弟子。入元隐居授徒,屡次被辟为州教授却不赴任,四方从学者数百人,曾受聘于云庄书院,晚居莆中。其诗闲淡疏远,饶有情致。代表作品有《答友人》《秋日即事》。
1. 分段赏析
“尝思紫阳翁,功德不下禹。平生五人伦,叔世一天柱”这四句,以崇敬之情开篇。诗人直接将朱熹的功德与治水救民、奠定华夏根基的大禹相比,用夸张手法打破“文臣功德难比贤臣”的常规认知,凸显朱熹的非凡价值;后两句聚焦朱熹的具体作为,写他一生坚守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五伦道德,并在道德崩坏的末世如同一根擎天支柱,“天柱”的比喻生动形象,既写出朱熹对当时社会伦理的支撑作用,也饱含诗人对他的依赖与敬仰。“海岳久亭毓,二仪厚付与。高明挂秋月,精细破毫缕”四句,转而赞美朱熹的天赋禀赋与学术品格,从先天禀赋到后天学识层层递进。前两句说朱熹是山海长久孕育的奇才,天地赋予他深厚的灵性与才智,将其才华归因于自然的馈赠,增添了传奇色彩;后两句用两个鲜明比喻刻画其学识,“高明挂秋月”喻指他的思想境界如秋夜明月般高洁明亮,能照亮世人迷茫的心,“精细破毫缕”则喻指他治学极为严谨细致,连像毫毛丝线般细微的问题都能剖析透彻,一“高”一“细”,全面展现出朱熹的思想格局,又有扎实的治学功夫。“举目无荀杨,浑身是伊吕。百年嗣程邵,千载承邹鲁”四句,通过对比与溯源,明确朱熹的学术地位。前两句以古人作比,“荀杨”指荀子、杨雄,诗人说举目当时无人能及朱熹的学识与品德,“伊吕”指古代贤臣伊尹、吕尚,赞朱熹浑身都有贤臣的气度与担当,正反对比中尽显推崇;后两句梳理学术传承,写朱熹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与邵雍的理学思想,是近百年理学的继承者,又承接了邹国、鲁国的儒家正统,让读者清晰看到朱熹在儒学传承中的关键作用,也体现出诗人对儒家正统的珍视。“直上接勋华,益远益不御。本原无不见,支派自循序”四句,深入阐释朱熹的学术成就,突出其思想对儒学的“溯源”与“梳理”之功。“勋华”是尧、舜的代称,诗人说朱熹的思想能直接上接尧舜的圣道,且越是追溯儒家思想的源头,越能显现其思想的强大影响力,“益远益不御”强调这种影响力不可阻挡;后两句具体写其学术贡献,他既能洞悉儒学最根本的原理,又能清晰梳理儒学衍生出的分支脉络,让原本可能散乱的儒学体系变得井然有序,从“根源”与“分支”两方面,精准概括了朱熹对儒学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遂令天叙秩,有目得再睹。建绍乾淳间,三纲散无主”四句,先承上启下赞朱熹的功绩,再转而交代时代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前两句承接前文“梳理儒学”的内容,说正因朱熹的努力,天地间原本应有的伦理秩序重新变得规整,世人才能再次目睹正统的道德规范,“有目得再睹”直白表达出对朱熹恢复伦理的感激;后两句笔锋一转,点明朱熹所处的南宋建炎、绍兴、乾道、淳熙年间,三纲已经散乱无主,社会秩序混乱,用时代的“乱”反衬朱熹恢复伦理工作的“急”与“重”,让前文对朱熹的赞美更具现实意义。“仇雠操太阿,利欲浸九土。鞠躬上文石,谆谆正心语”四句,一边渲染时代危机,一边刻画朱熹的忠直形象,对比强烈。前两句描绘当时的险恶局势,仇敌掌握了象征权力的太阿宝剑,利欲之心像洪水般蔓延到天下,“操太阿”“浸九土”的比喻,让危机具象化,凸显出国家与社会的困境;后两句则聚焦朱熹的作为,他恭敬地走上朝堂的台阶,弯腰鞠躬,以诚恳的态度向君主恳切进言,直言纠正君主的言行,“鞠躬”“谆谆”的细节,生动刻画出一位不顾局势险恶、坚守忠君立场的贤臣形象,也暗含诗人对朱熹勇气的敬佩。“欲起君以雷,滂沱洗寰宇。圣心不见答,浩浩翠烟去”四句,先写朱熹的政治理想,再写理想落空的遗憾,情感从激昂转向沉郁。前两句用比喻展现朱熹的抱负,他希望像雷霆般唤醒沉迷的君主,再以如大雨滂沱般的变革,洗净天下的污浊与乱象,“起君以雷”“洗寰宇”的意象充满力量,体现出朱熹革新社会的宏大志向;后两句则写残酷的现实,君主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朱熹最终如浩渺的翠烟般离开朝堂,“浩浩翠烟去”既写出朱熹的离去悄无声息,也暗含诗人对其理想未实现的惋惜与沉痛,前后对比中,更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当时听其言,何但报千古。廓清草莱辟,栉沐疮痍愈”四句,以假设的手法,设想朱熹主张被采纳后的美好景象,进一步强化遗憾之情。前两句以反问开篇,说如果当时君主听从朱熹的建议,其带来的功绩何止流传千古,用反问凸显朱熹主张的巨大价值;后两句具体描绘治世图景,社会上的乱象会像清除杂草一样被彻底整治,国家因战乱、动荡留下的创伤,会像经过梳洗调理一样痊愈,“廓清草莱”“栉沐疮痍”的比喻,让治世的画面直观可感,也让“主张未被采纳”的遗憾更加强烈,暗含对当时统治者的委婉批评。“奕奕万世规,百年遽如许。天意竟莫回,地气不可迕”四句,感叹时光流逝与天意难违,情感更显深沉。前两句说朱熹留下的思想与规范,本是能流传万世的宝贵财富,可短短百年时间,世事就已变得如此,“遽如许”的“遽”字,满含对时光匆匆、世事无常的感慨;后两句将遗憾归因于“天意”与“地气”,说天意终究难以挽回,时势发展也不可违背,“竟莫回”“不可迕”的表述,既体现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也暗含对朱熹“生不逢时”的同情,让对朱熹的崇敬中多了几分悲壮。“但留四部书,万世开尧禹。深翠隔荒台,寥落招魂具”四句,先赞朱熹著作的不朽价值,再以荒凉之景反衬其精神的永恒,情感复杂。前两句中的“四部书”指朱熹注解的《四书》,诗人认为即便朱熹的政治理想未实现,但其留下的《四书》,能为后世开启如尧、禹时代般的治世,将著作的价值提升到治国层面,推崇之情溢于言表;后两句则转向眼前实景,朱熹故居的高台被深绿色的草木阻隔,招魂用的器物冷落寂寥,“深翠隔”“寥落”的词语,营造出荒凉、冷清的氛围,与前两句“万世开尧禹”形成对比,表达了对朱熹身后寂寥的感伤。“夜半读中庸,横空挟风雨”两句,以诗人自身的阅读体验收尾,将对朱熹的崇敬落到实处,余味悠长。“中庸”是朱熹注解的《四书》之一,诗人写自己在深夜阅读《中庸》时,带着磅礴的力量,“挟风雨”的比喻生动形象,既写出朱熹思想的感染力,也体现出诗人对这些思想的深刻共鸣。即便时过境迁,朱熹的著作仍能震撼人心,这两句将全诗对朱熹的赞美,从“他人评价”转为“个人体验”,让情感更真实可感,也让对朱熹思想传承的主题得到升华。
下一篇:宋·杨万里《隔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