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东坡先生墓志铭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便
使
使
使
使
使

译文

家兄苏子瞻,贬官海南岛,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秋七月,因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呜呼!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 家兄十岁时,父亲到外地宦游。母亲亲自教授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了!”等到成人,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嘉佑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梅圣俞当时参与这件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苏轼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这期间中,常常根据法规来寻求便利民众的措施,使得民众能够稍微安定下来。高丽国的进贡使者来到杭州时,态度傲慢,对州郡官员凌辱蔑视。而负责押送的使臣都是本路的筦库官员,他们也趁机骄横跋扈,甚至与钤辖官员平起平坐。苏轼派人去告诉他们说:“远方的夷人仰慕中原文化而来,理应恭敬顺从,如今他们如此暴戾放肆,如果不是你们诱导,他们也不会这样。如果不改正,我将上奏朝廷。”押送的使臣听后感到害怕,于是稍微收敛了他们的行为。深受官吏和民众的敬畏和爱戴,当他离开杭州时,人们仍然称他为学士,而不提他的姓氏。 苏轼(家兄)从密州调至徐州任职。那年,黄河在曹村决口。水位不断上涨,形势危急。富人们争相出城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走了,民心会动摇,我还与谁共守此城?只要我在,洪水就决不会冲垮城池。”他强令富人返回,并亲自前往武卫营,手持拐杖,脚穿草鞋,呼唤士兵长官说:“洪水将危害城池,情况紧急,即便是禁军,也请为我尽力。”长官响应:“太守都不避洪水,我们怎能不尽力!”士兵们拿起武器,穿着短衣,赤脚,手持畚箕铁锹,随苏轼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墙。长堤筑成后,洪水被引至堤下,徐州城安然无恙,民心安定。然而,暴雨日夜不停,河势更加汹涌,城内积水只差三板就要淹没城墙。苏轼住在城墙上,不顾家,指挥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城池。事后,他请求朝廷调派来年夫役,增筑城墙,修筑木岸,以防洪水再次来袭,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工程完成后,朝廷下诏表彰他,徐州人民也对他充满感激。 苏轼(家兄)见到好人好事就称赞,唯恐自己称赞得不够;见到不善的人和事就指责,唯恐自己指责得不彻底;见到正义之事就勇于去做,不考虑个人安危。因此他多次被世人所困,但始终不以为憾。孔子称赞伯夷、叔齐为古之贤人,说:“他们追求仁德而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苏轼正是这样的人。

上一篇:宋·苏辙《次韵子瞻赠梁交左藏》

下一篇:宋·苏辙《游净因院寄琏禅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