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叶层层檾叶光":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
# 檾:(qǐng)同“苘”,俗称青麻。
"谁家煮茧一村香":谁家煮茧的香气飘满了整个村庄?
"隔篱娇语络丝娘":不时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
# 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
"垂白杖藜抬醉眼":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
# 杖藜:倚仗藜茎制成的手杖。藜(lí):植物名,此处指以藜茎制成的手杖。,垂白:鬓发将白的老人。
"捋青捣麨软饥肠":捋下新麦捣成粉末用来果腹。
# 软:俗称以酒食相慰劳。,麨:(chǎo)用麦子制成的干粮。,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捋(luō):脱下物体表面的东西。青:指新麦。
"问言豆叶几时黄":我关切地询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词作。词的开篇,词人以层层叠叠、颇具视觉层次感的麻叶起笔,紧接着,引入煮茧散发的香气,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嗅到了这股独特的气息。随后,通过对隔篱传来的娇语描写,将络丝女温柔且勤劳的形象生动勾勒出来。下片笔锋一转,将关注点放在一位手持藜杖的老者身上,进而展现出村民们安居乐业、自给自足的生活场景。结尾处,词人以一句询问收尾,深切表达出对未来庄稼丰收的殷切期盼。全词从侧面生动展现了初夏时节农村充满生机的生活情趣,字里行间,词人对百姓的深切关怀与爱民之情尽显无遗。
2. 写作手法
互文:“麻叶、檾叶互文见义”,“麻叶层层檾叶光”中麻叶和檾叶互相补充说明,共同展现叶子的繁茂与光泽。比喻:“把缫丝女比喻成声音动听的络丝娘”,将缫丝女比作络丝娘,生动形象地写出缫丝女声音的娇软美妙。侧面描写:“麻叶层层檾叶光”通过描写麻叶的繁茂有光,侧面反映出求雨成功后甘霖对庄稼的滋润,暗含谢雨之意。细节描写:“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通过“垂白”“杖藜”“醉眼”等细节,以及“捋青捣麨”的动作,细致地刻画出老翁的年迈老态和生活困境。以小见大:词人描写的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一些侧面,如麻叶、煮茧、络丝女、老翁等,但从中能反映出农村的生活情趣和春旱对百姓的影响,体现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3. 分段赏析
上片首句“麻叶层层檾叶光”,层层叠叠的麻叶紧密相依,密密麻麻地铺展开来,每一片麻叶都闪烁着润泽的光芒。这里麻叶与檾叶运用互文手法,“层层“凸显出麻叶生长得极为繁茂,“光”字则细腻描绘出檾叶表面的光滑质感,尽显其鲜嫩。尽管词中未直接点明曾有降雨,但从这层层簇拥、熠熠生辉的麻叶,便能推测出此前求雨成功,甘霖滋润了大地,这无疑是在含蓄地表达谢雨之情。“谁家煮茧一村香?”词人刚踏入村庄,一股浓郁的煮茧香气便扑鼻而来,他不禁满心好奇,脱口询问:此刻究竟是哪户人家在煮茧呢?这一问,让行文瞬间灵动起来,充满变化,毫无呆板之感。“一村香”短短三字,将那股醇厚浓郁、飘散在整个村子里的香气表现得淋漓尽致。“隔篱娇语络丝娘”,顺着香气的方向探寻,只见缫丝的女子们隔着篱笆,正娇声软语地交谈着,欢声笑语不断,那场景栩栩如生,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词人将缫丝女比作叫声悦耳的络丝娘,更凸显出她们声音的轻柔婉转,美妙动人。下片“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词人目光所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映入眼帘。老人拄着藜杖,脚步蹒跚,那双眼眸满是迷离,像是带着几分醉意。他正从尚未完全成熟的麦穗上小心翼翼地捋下麦粒,满心期望能将这些麦粒捣碎,做成干粮来缓解腹中饥饿。“垂白”描绘出老人的苍老面容,“杖藜”显示出他行动不便,“醉眼”则从神态上展现出老人的疲惫与虚弱,这三个词从不同角度将老人的年迈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如此一位年迈体弱的老人,都不得不去捋青麦做干粮,足见那场春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有多么沉重。“问言豆叶几时黄?”词人见状,心中满是关切,赶忙上前轻声问道:豆叶变黄、豆子成熟还需要多久呢?这一问,既是对老翁内心期盼的表达,也是对他的一种安慰,充分流露出词人对百姓深深的关切之情和爱民之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洋溢着浓郁的乡土特色,满含质朴的生活气息。其风格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痕迹,情调健康向上、淳朴实在。词人聚焦于农村仲夏时节的部分景象,笔触始终紧扣农事活动与农民日常生活,像麻、蚕、麦、豆这些与农民生计紧密相连的农作物频繁出现。尽管描绘的并非农村全貌,却能以小见大,展现出乡村生活的丰富内涵,从中可看出词人在题材选取与提炼上的卓越才能。此词为词的创作领域开辟了新方向,极大地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对词境的开拓起到了积极且深远的推动作用。
# 此时东坡但有与民同乐之感想,而无丝毫以官长自居之态度。
近代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 村落图。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卷上
# 作者并没有把雨后的农村理想化,他不停留在隔篱的观察上,而是较深入地接触到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所以具有相当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把词的题材扩大到农村,写农民的劳动生活,对于词境开拓有积极的影响。
现代周啸天《唐宋词鉴赏辞典》上卷
下一篇:宋·宋伯仁《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