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漫长堤":秋天的水漫上了长长的堤岸,
"郊原上下迷":郊外原野上下一片迷蒙。
"孤城闭板筑":孤城紧闭着用板筑成的城门,
"高树见巢栖":高高的树上能看到鸟儿在鸟巢里栖息。
"耳厌蛙声极":耳朵厌烦极了那嘈杂的蛙声,
"沤生雨点齐":雨点落下,水中泛起整齐的水泡。
"渚间牛不辨":小洲之间牛的身影难以分辨,
# 辨:一作办。
"谁为扫阴霓":谁能去扫除那阴沉的虹霓呢。
宋代诗坛重要诗人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父门荫入仕,历任州县属官。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在宋代诗坛具有很高的地位,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均有建树,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其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又与苏舜钦并称“苏梅”。他的诗歌注重政治内容,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亦能文,其散文风格与诗相类。代表作品有《鲁山山行》《故原战》《襄城对雪》等。著有《宛陵先生文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秋水漫长堤,郊原上下迷”:开篇描绘出一幅秋水泛滥的宏大画面,秋水漫上长堤,郊外原野上下都被水淹没,一片迷茫。“漫”字生动地表现出秋水的泛滥之势,“迷”字则渲染出被水淹没后的模糊不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展现出秋水的壮阔与带来的迷茫感。颔联“孤城闭板筑,高树见巢栖”:诗人将视角拉近,描写孤城紧闭城门,暗示人们因水患而加强防范。高树上能看见鸟巢,侧面反映出水位上涨,鸟儿只能在更高的树上栖息,进一步烘托出秋水泛滥对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颈联“耳厌蛙声极,沤生雨点齐”:此联从视听两个角度进行描写。“耳厌蛙声极”写听觉,蛙声在此时显得格外聒噪,让诗人心生厌烦,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嘈杂;“沤生雨点齐”写视觉,雨点落下,水中泛起整齐的水泡,描绘出一幅雨中秋水的细致画面,使读者如临其境。尾联“渚间牛不辨,谁为扫阴霓”:诗人远望渚间,牛都难以分辨清楚,描绘出因水患和阴雨导致的视野模糊。然后以“谁为扫阴霓”的疑问结尾,将对秋水泛滥景象的描写引向对消除水患的期盼,深化了诗歌对水患担忧的主题。
上一篇:宋·梅尧臣《献甫过》
下一篇:宋·梅尧臣《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