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破浮生虚妄":看透了人生的虚幻和空洞,
"从人讥谤":任凭他人的讥讽和毁谤。
# 从人讥谤:任凭别人讥讽毁谤,自己并不放在心上。
"此身恰似弄潮儿":自己这身躯就好像那在浪潮中玩耍的人,
# 弄潮儿:趁着潮水涨来,在江河里游泳戏水的健儿。
"曾过了、千重浪":曾经经历了无数次的风浪。
"且喜归来无恙":现在欣喜地回来了,
"一壶春酿":平安无恙。
"雨蓑烟笠傍渔矶":身披雨蓑头戴烟笠靠着那水边的岩石垂钓,
# 矶:矗立水边状如小山的大石。
"应不是、封侯相":应该不会是被封侯拜相的样子。
# 封侯相:建功立业以博取封侯的貌相。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一落索·识破浮生虚妄》是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也是一首抒怀词。词中,陆游将自己比作“弄潮儿”,曾在宦海中历经千重风浪,但最终平安归来。他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满足,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烟雨中垂钓,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结尾处,他表明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认为归隐田园的生活远胜于功名。整首词充满了对人生经历的回顾和对归隐生活的赞美,展现了词人精神的健旺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2. 写作手法
比喻:通过“此身恰似弄潮儿,曾过了、千重浪”这一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经历的艰难险阻,展现了其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用典:诗人引用“弄潮儿”“封侯相”等典故。通过“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潘阆《酒泉子》)和“封侯相”(《后汉书·班超传》)等典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强了表达的深度和力度。情景交融:诗人将自身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雨蓑烟笠傍渔矶,应不是、封侯相。”,通过描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3. 分段赏析
上片:“识破浮生虚妄。从人讥谤。此身恰似弄潮儿,曾过了、千重浪。”上片开篇点明了词人对人生虚幻的洞察。“识破浮生虚妄。”表明词人看透了世俗的虚妄和人生的无常,因此对他人对自己的讥讽和毁谤也能泰然处之。接着,词人以“弄潮儿”自比,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在宦海沉浮中的经历,虽历经千重风浪,但依然保持锐气,未曾被击倒。下片:“且喜归来无恙。一壶春酿。雨蓑烟笠傍渔矶,应不是、封侯相。”下片以“且喜归来无恙。”开篇,表达了词人对平安归来的欣慰。这种“喜”并非因为功成名就,而是因为身心无恙。接着,“一壶春酿”描绘了词人归隐后的闲适生活,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最后,“雨蓑烟笠傍渔矶,应不是、封侯相。”表明词人对功名的淡然,他更愿意在烟雨中垂钓,享受自由闲适的生活。
4. 作品点评
《一落索·识破浮生虚妄》这首词通过对人生经历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词人陆游在面对官场挫折后的豁达与超脱。词中以“识破浮生虚妄。”开篇,点明了词人对人生虚幻本质的洞察,以及对他人讥讽的坦然。这种豁达的心态贯穿全词,使作品充满了禅意与哲理。这种看似矛盾的心态——既有“自许封侯在万里。”的壮志,又有“应不是、封侯相。”的豁达,实则体现了词人对人生得失的深刻领悟。在经历了官场的波折后,他选择以禅意的心态面对生活,将心灵的慰藉置于功名之上,展现了其志向的清高与内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