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éng
mài
驿
tòng
cháo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juàn
chóu
wén
guī
yáo
yǎn
míng
fēi
cháng
qiáo
tān
kàn
bái
héng
qiū
jué
qīng
lín
wǎn
cháo
shēng
lǎo
hǎi
nán
cūn
qiǎn
yáng
zhāo
hún
yǎo
yǎo
tiān
chù
qīng
shān
shì
zhōng
yuán

译文

倦居他乡之人听到归乡之路遥远正怀着愁绪独自行走,突然发现眼前有一座高阁俯视着跨水长桥。我的视线正迷恋地随着一队白鹭在秋浦上飞翔而移动,不知不觉中晚潮悄然而退,只剩一片青葱的树林渐入暮色之中。我余生已无多,势必将老死在这偏僻的海南荒村了,天帝该会派遣巫阳来召还我的游魂吧。高飞的鹘鸟逐渐消逝在广漠天空与苍莽原野的相接之处,而地平线上连绵起伏的青山犹如一丛黑发,那里可正是中原故地啊!

逐句剖析

"倦客愁闻归路遥":倦居他乡之人听到归乡之路遥远正怀着愁绪独自行走,

"眼明飞阁俯长桥":突然发现眼前有一座高阁俯视着跨水长桥。

# 俯:下临。

"贪看白鹭横秋浦":我的视线正迷恋地随着一队白鹭在秋浦上飞翔而移动,

# 贪看:白鹭在秋浦上飞翔,视线久久追随着白鹭移动。

"不觉青林没晚潮":不知不觉中晚潮悄然而退,只剩一片青葱的树林渐入暮色之中。

"余生欲老海南村":我余生已无多,势必将老死在这偏僻的海南荒村了,

"帝遣巫阳招我魂":天帝该会派遣巫阳来召还我的游魂吧。

# 巫阳:古代女巫名。这里借天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召还。,帝:天帝。

"杳杳天低鹘没处":高飞的鹘鸟逐渐消逝在广漠天空与苍莽原野的相接之处,

# 鹘:一种鸟鹰。,杳杳:这里有无影无声的意思。

"青山一发是中原":而地平线上连绵起伏的青山犹如一丛黑发,那里可正是中原故地啊!

# 中原:可用来泛指故国河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为宋代苏轼所作组诗。彼时,诗人仕途坎坷,辗转漂泊。这组诗皆围绕着思乡盼归的情感展开。 第一首诗,写登通潮阁之所见,笔触闲雅,于赏景的意趣中,隐隐透露出羁旅的愁闷。而第二首则巧妙化用典故,将浓烈的思乡情倾泻而出,又以景衬情,让这份情感显得炽热且悠长。 虽同是抒发羁旅思乡之愁,两首诗却各具特色。前者清雅悠闲,后者情感深沉。它们充分展现出苏诗“清雄”的风格,既有清新之韵,又具雄浑之气,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两首诗由苏轼所写。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苏轼接到受命,从儋州(今属海南)被移往廉州(今广西合浦县)安置。六月二十日他渡海离开。在赴廉州途中,离开儋耳经过澄迈时,苏轼有感而发创作了这两首诗。不过,近人陈迩冬认为这组诗是元符三年苏轼在儋州为琼人姜君弼所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体裁的诗,也是贬谪题材的诗。描绘了诗人作为贬谪的倦客,听闻归乡之路遥远,看到飞阁临桥、白鹭横浦、青林被晚潮淹没,以及眺望到天低鹘没、青山隐约如发丝般的中原景色。体现出诗人被贬的失意与孤独,营造出一种悠远、苍茫且略带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对中原故土的眷恋,同时也流露出历经贬谪后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飞阁俯长桥”“白鹭横秋浦”“青林没晚潮”“天低鹘没”“青山一发”等景色,将自己被贬的失意、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孤独怅惘之情融入其中。如“青山一发是中原”,借青山之景,含蓄表达对中原故乡的眷恋。动静结合:“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中,“白鹭横秋浦”是动态画面,白鹭飞翔于秋浦之上;“青林没晚潮”是静态与动态的交融,青林是静态的,晚潮淹没青林是动态的,动静相衬,使画面更具层次感与感染力。化用:“帝遣巫阳招我魂”化用了《楚辞·招魂》中上帝派巫阳招屈原亡魂的典故,委婉地表达自己被贬天涯的痛苦和渴望回归的心情。衬托:正衬,“杳杳天低鹘没处”,以广阔无垠、天色低沉,鹘鸟消失的画面,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前路的渺茫。

3. 分段赏析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其一绘登通潮阁所见,笔触闲雅间,羁旅愁绪暗隐。开篇“倦客愁闻归路遥”,直接袒露诗人心境与处境。“倦”字如同一幅速写,勾勒出诗人旅途奔波、疲惫困顿之态。“归路遥”三字,暗示漂泊之远,瞬间勾起满腔愁绪。“愁闻”看似平常,却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愫,真切地传递出来。无论这归程之遥是有意打听得知,还是无意听闻,都让人感受到身处僻远之地的诗人,内心的落寞孤寂。他心中暗自期许离故乡能近一些,可打听之后才发现,归途依旧漫长,这让本就疲惫的旅途又添几分愁意。正怀着愁闷独行时,诗人眼前突然出现一座飞檐高翘的阁楼,凌空而立,俯瞰着跨水长桥。“眼明飞阁俯长桥”紧扣“通潮阁”之题。“眼明”精准地写出诗人见到阁时的惊喜,使诗歌情调由低沉转为明朗。这种情绪的起落变化,尽显诗人驾驭笔墨的高超技艺,也体现出他面对人生磨难时的乐观精神。就像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他把远贬海南当作独特经历,在此处也不愿被愁苦压倒,而是努力振作。通潮阁的宏伟阔大吸引了他的注意,让他从愁绪中暂时抽离。随后,诗歌自然地从抒情过渡到写景:“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一个“贪看”,表明诗人完全沉浸在自然景色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尽显悠然闲适,似与自然融为一体。诗人用“横”字来写白鹭别具匠心。从气势上看,“横”字赋予画面一种雄健之感,比“飞”或“翔”更具力度。从情感传达上,它体现出诗人凭栏远眺,久久凝视白鹭的专注神态。而且,“横”让白鹭的动态化为静态,这不仅暗示秋浦水天辽阔、空寂旷远,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没”字写晚潮,虽为动态,却悄无声息,让人难以察觉其变化。在这静谧的氛围中,时光悄然溜走,晚潮退去,只剩青葱树林沐浴在余晖中。而诗人倚栏不动的身影,透露出深深的寂寞与难以名状的惆怅。其二着力抒发诗人思乡盼归之情。自绍圣元年(1094年)被贬离京,六七年间,诗人辗转漂泊于惠州、海南等地,北归无期,岁月已染白双鬓。此时,他悲叹“余生欲老海南村”,似乎已做好在天涯海角度过余生的准备。然而,这份自怜自伤的情绪,并未完全淹没他内心的希望。他仍期盼着有朝一日能获赦北还,于是写下“帝遣巫阳招我魂”。此处巧妙化用《楚辞·招魂》之意,以“上帝”喻朝廷,“招魂”指奉旨内迁。诗人如同漂泊的游魂,渴望被朝廷召回。这种在绝望中仍抱有的期望,更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煎熬。诗句中涌动的深沉情感,格外动人。带着浓烈的思乡情,诗人向北眺望,只见“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极目远眺,天空与原野相接,高飞的鹘鸟消失在远方,地平线上的青山宛如发丝,那里便是中原故乡。这两句借远景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天低鹘没”简洁洗练,意境清朗。“青山一发”的比喻新颖独特,将青山比作发丝,看似缩小了景观,实则蕴含着磅礴气势。黄庭坚曾赞苏轼诗“气吞五湖三江”,此句便是例证。同时,这也是实景描写,青山仅在地平线露出一丝远影,足见故乡之遥,也暗示着诗人思绪的悠长。青山若隐若现,如发丝般缥缈,时刻牵动着诗人的思乡情,以及对回归的执着期盼。

4. 作品点评

这两首七绝皆围绕羁旅思乡的愁绪展开。首篇借景生趣,以清雅悠闲的韵调,勾勒出隽永的意趣。诗人将所见之景巧妙融入笔端,于细微处展现出独特的情趣。而第二篇则以景传情,笔墨之间尽显洒脱飘逸,炽热绵长的情感在字里行间肆意流淌。尽管两篇都在倾诉悲伤情怀,却全然不见颓唐萎靡之态。诗中的画面疏朗开阔,笔触雄浑奔放,尽显大气磅礴之势。前人评价苏轼之诗风格“清雄”,从这两首诗中便能深刻体会到。它们既有着清新雅致的韵味,又不失雄浑豪迈的气魄,恰似苏轼诗歌艺术特色的生动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通潮阁》诗云:“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伏波将军庙碑》有云:“南望连山,若有若无,杳杳一发耳。”其语倔奇,两用之,盖得意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羁望深情,含蕴无际。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卷四十一

# (后一首)气韵两到,语带沉雄。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邓肃《古意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陆游《雨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