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ùn

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浏览量:3
kōng
shān
shān
liū
piāo
liú
guì
sōng
huā
zhī
gāo
sōng
nuǎn
dōu
shèn
zhēng
chū
xùn
huā
tuán
dài
chuān
穿
luò
kāi
luò
bǎi
shù
shí
miàn
huáng
guāng
shī
湿
jīng
jiāo
cuì
shǒu
qīng
shí
xiǎng
é
zhǎng
wèi
huá
diǎn
sǎn
dīng
shèng
xiāng
liú
chǐ
齿
shè
sōng
gāo
chǔ
cān
zhī
dāng
què
zuò
gēng
shū
zuò
réng
kān
zhù
yíng

译文

空旷的山林里下了一场雨,山间的溪流变得湍急,雨水冲刷着桂花瓣和松花的汁液。肥沃的土壤在温暖的松林中吸收了水分,渗入地下,蒸腾出一丛丛菌菇。我穿过堆积的落叶,突然发现蕈子冒了出来,于是拨开层层落叶,数了数竟然有上百个。这些菌菇的表面光滑湿润,呈黄紫色,娇嫩的茎轻轻一掐就能折断。它们吃起来声音清脆,像鹅掌拍水,味道甜美如蜜,口感滑嫩,像莼菜一样毫无涩味。用它们做的伞不如用笠,但做成腊味却比笠更有滋味,香气留在齿间,连麝香都比不上。即使是菘羔、楮鸡这样的美味也要让步,吃这些菌菇简直如同品尝美玉和灵芝。每天不能没有它,做成腊味还能装满一竹筐。

逐句剖析

"空山一雨山溜急":空旷的山林里下了一场雨,山间的溪流变得湍急,

"漂流桂子松花汁":雨水冲刷着桂花瓣和松花的汁液。

"土膏松暖都渗入":肥沃的土壤在温暖的松林中吸收了水分,渗入地下,

# 土膏:肥沃的土地。

"蒸出蕈花团戢戢":蒸腾出一丛丛菌菇。

"戴穿落叶忽起立":我穿过堆积的落叶,突然发现蕈子冒了出来,

"拨开落叶百数十":于是拨开层层落叶,数了数竟然有上百个。

"蜡面黄紫光欲湿":这些菌菇的表面光滑湿润,呈黄紫色,

"酥茎娇脆手轻拾":娇嫩的茎轻轻一掐就能折断。

"响如鹅掌味如蜜":它们吃起来声音清脆,像鹅掌拍水,味道甜美如蜜,

"滑似蒪丝无点涩":口感滑嫩,像莼菜一样毫无涩味。

"伞不如笠钉胜笠":用它们做的伞不如用笠,但做成腊味却比笠更有滋味,

"香留齿牙麝莫及":香气留在齿间,连麝香都比不上。

"菘羔楮鸡避席揖":即使是菘羔、楮鸡这样的美味也要让步,

# 楮鸡:楮树上生的木耳。

"餐玉茹芝当却粒":吃这些菌菇简直如同品尝美玉和灵芝。

"作羹不可疏一日":每天不能没有它,

"作腊仍堪贮盈笈":做成腊味还能装满一竹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蕈子》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诗,这首诗细致地描写了雨后山中蕈子的色泽与风味、生长过程以及形状,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美味。这首诗以雨后山中蕈子的生长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蕈子的形态、色泽和口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前四句诗人描绘了雨后山中蕈子的生长环境,通过“空山一雨”“土膏松暖”等描写,营造出湿润、温暖的自然氛围。中间四句通过对蕈子形态和色泽的描写,展现了其娇嫩、光滑的特征,生动形象。后四句诗人通过对比和比喻,突出了蕈子的美味,甚至将其与其他美食(如菘羔、楮鸡)对比,强调其独特魅力。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蕈子》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雨后山林的景象,溪水湍急,桂子和松花的香气随水流散,营造出清新湿润的氛围。肥沃的土壤吸收雨水后,蒸发出蕈花,诗人拨开落叶,发现成片的蕈子,形象地展现了蕈子的生长过程。诗人细腻地描写了蕈子的外观(蜡面黄紫、光欲湿)、口感(酥茎娇脆、滑似莼丝)和香气(香留齿牙),并用生动的比喻(如鹅掌、蜜、麝香)增强形象感。诗中提到蕈子可以制作羹汤或腊味,强调其美味和实用性,体现了诗人对自然馈赠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整首诗通过对蕈子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奇妙与生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比喻:“响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莼丝无点涩”,将蕈子的声音比作鹅掌拍水,味道比作蜂蜜,口感比作莼菜丝,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蕈子的美味。拟人:诗人用“戴穿落叶忽起立”赋予蕈子以人的动作,使其更具生命力。对比:“菘羔楮鸡避席揖,餐玉茹芝当却粒。”将蕈子与其他美食(如菘羔、楮鸡)对比,突出蕈子的独特魅力,强调其风味胜过其他珍馐。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空山一雨山溜急,漂流桂子松花汁。”描绘了雨后山间溪水奔流的景象,桂花和松花的香气随着水流飘散,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第三、四句:“土膏松暖都渗入,蒸出蕈花团戢戢。”温暖的土壤吸收了雨水和香气,蕈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诗人用“团戢戢”形象地表现出蕈子聚集生长的状态。第五、六句:“戴穿落叶忽起立,拨开落叶百数十。”诗人发现落叶下的蕈子悄然生长,拨开落叶后发现数十个蕈子,生动地展现了蕈子的生机。中间四句:“蜡面黄紫光欲湿,酥茎娇脆手轻拾。响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莼丝无点涩。”诗人细致地描写了蕈子的外观和口感:表面光滑湿润,茎部娇嫩易折,声音如鹅掌拍水,味道甘甜,口感滑嫩。中间四句:“伞不如笠钉胜笠,香留齿牙麝莫及。菘羔楮鸡避席揖,餐玉茹芝当却粒。”诗人将蕈子与伞、笠等物品对比,突出其独特之处,并将其与菘羔、楮鸡等美食相提并论,强调蕈子的美味。最后两句:“作羹不可疏一日,作腊仍堪贮盈笈。”诗人认为蕈子无论是做成羹汤还是腊制品,都极为美味,不可一日无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下一篇:宋·王安石《伤春怨·雨打江南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