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华日已凋":时光已至凋零之期,
"飞叶鸣古瓦":落叶飞旋叩响古瓦。
"白头倚危槛":白发人倚靠高栏,
"高旻覆平野":苍穹笼罩无垠原野。
"遥瞻疏柳林":遥望远处稀疏的柳树林,
"下有清溪泻":树林下方有清澈的溪水奔流。
"三春既繁丽":阳春三月曾繁盛绚丽,
"九秋亦潇洒":深秋九月同样清朗萧疏。
"平生万事过":一生历尽万千世事,
"所欠茅一把":唯缺一把茅草筑屋归隐。
"山川郁日夕":山川暮色沉郁,
# 日:须溪本作已。
"有抱无与写":内心怀有情感却无人可倾诉抒写。
"赋诗老不工":年老作诗难称精妙,
"开篇咏风雅":仍提笔歌咏《风》《雅》之章。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1. 分段赏析
开篇“岁华日已凋,飞叶鸣古瓦”,以“岁华凋落”喻时光流逝,“飞叶鸣瓦”从听觉渲染寂寥,奠定沉郁基调。“白头倚危槛,高旻覆平野”,诗人以“白头”自况,倚栏眺望,高远天空覆盖平野,天地的辽阔与人生的沧桑形成对比,暗含对岁月催老的怅惘。“遥瞻疏柳林,下有清溪泻”,视线由远及近,疏落柳林、流淌清溪,勾勒出清幽画面,却因前文的“白头”“岁凋”,添了几分宁静中的孤寂。“三春既繁丽,九秋亦潇洒”,笔锋一转,从悲秋跳脱,赞三春繁盛、九秋洒脱,看似赏景,实则是对“盛衰有序、时节轮回”的哲理感悟,暗含历经沧桑后的豁达。“平生万事过,所欠茅一把”,直抒胸臆,半生经历如过眼云烟,唯一遗憾是缺一间茅屋(象征归隐),将对世事的淡然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盘托出。“山川郁日夕,有抱无与写”,山川在暮色中愈发深沉,满心思绪却无人可诉,孤独感随暮色蔓延,与开篇的寂寥呼应。末句“赋诗老不工,开篇咏风雅”,自嘲写诗渐失精巧,却愿追慕风雅传统,在对诗艺的谦逊与坚守里,藏着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让全诗的人生感怀更添厚重。
上一篇:宋·汪元量《忆秦娥·雪霏霏》
下一篇:宋·戴复古《大热五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