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ì
shān
qián
dào
rén
pēng
xiǎo
lóng
tuán
dēng
jué
dǐng
wàng
tài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biàn
jiāng
nán
nán
àn
shān
féng
shān
wèi
miǎn
gèng
liú
lián
xié
tiān
shàng
xiǎo
tuán
yuè
lái
shì
rén
jiān
èr
quán
shí
yíng
huí
jiǔ
lóng
shuǐ
guāng
fān
dòng
tiān
sūn
dēng
kōng
guī
bàn
lǐng
sōng
shēng
wàn
chuán

译文

我踏遍了江南南岸的每一座山,每当遇到山峦,总是忍不住驻足流连。我独自携带着天上那轮如小团月般的珍贵小龙团茶,来到人间,只为品尝那被誉为第二泉的惠山泉。石路在九龙山脊上蜿蜒盘旋,曲折回环,湖光则如同在五湖之上翻动。我拜访了钱道人,却未能得到他的言语指点,只能带着些许遗憾空身归去,在半山腰上,松涛阵阵,那万壑间的松声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

逐句剖析

"踏遍江南南岸山":我踏遍了江南南岸的每一座山,

"逢山未免更留连":每当遇到山峦,总是忍不住驻足流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我独自携带着天上那轮如小团月般的珍贵小龙团茶,

# 小团月:即小龙团茶,又叫龙凤团茶,是宋朝贡茶。宋朝时饮茶之风盛行,茶叶多做成团饼状。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建茶盛于江南,近岁制作尤精,龙、凤团茶最为上品,一斤八饼。庆历中,蔡君谟为福陆运使,始造小团以充岁贡,一斤二十饼,所谓上品龙茶者也。仁宗尤所珍惜,虽宰臣未尝輙赐,惟郊礼致斋之夕,两府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翦金为龙、凤花,贴其上,八人分蓄之,以为奇玩,不敢自试,有嘉客,出而传玩。欧阳文忠公云:'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也。'”此是苏轼双关之语,以团茶喻圆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来到人间,只为品尝那被誉为第二泉的惠山泉。

# 第二泉:古人品泉水,以金山中泠泉为第一泉,以无锡惠山泉为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石路在九龙山脊上蜿蜒盘旋,曲折回环,

# 九龙脊:九龙山山脊。

"水光翻动五湖天":湖光则如同在五湖之上翻动。

# 五湖:太湖别名。

"孙登无语空归去":我拜访了钱道人,却未能得到他的言语指点,只能带着些许遗憾空身归去,

# 孙登无语:孙登:字公和,号苏门先生,三国时期魏人。长年隐居山中,善啸,弹一弦琴。《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晋阳秋〉:'康见孙登,登对之长啸,逾时不言。'康辞还,曰:'先生竟无言乎?'登曰:'惜哉'!”《晋书·阮籍列传》:“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

"半岭松声万壑传":在半山腰上,松涛阵阵,那万壑间的松声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

# 松声:松涛声。苏轼听见松涛阵阵联想到了孙登长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是北宋诗人苏轼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首联直抒胸臆,表露了对江南山水的无限钟爱。颔联描绘烹茶之景,小龙团是天下第一,惠山泉是天下第二,两者相得益彰,自然天成,此句因而被世人誉为咏茶之经典,流传千古。颈联诗人登临惠山之巅,远眺太湖壮丽风光,只见山路蜿蜒曲折,湖面波光粼粼,山水交融,跃然纸上。尾联说理,以孙登喻钱道人,颂扬其道骨仙风、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全诗意境递进有序,流转自如,巧妙地将抒情、哲思、品茶与写景融为一体,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宋神宗熙宁六年至七年(公元1073至1074年)期间,苏轼探访了惠山钱道人。钱道人以珍贵的小龙团茶招待苏轼,这份深情厚谊让苏轼深受感动,并因此创作了这首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是北宋诗人苏轼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惠山的游历经历,展现了江南山水的秀丽风光,同时借品茶与隐士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对偶:颈联“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采用了对偶的写作手法,写出了山路蜿蜒曲折、水面波光粼粼的景象,山水之情,溢于言表。用典:尾联“孙登无语空归去”运用典故,把钱道人比作孙登,颂赞其隐逸忘世的精神境界,蕴含丰富的哲理。

3. 分段赏析

"踏遍江南南岸山"一句是描写诗人漫游江南的足迹。一个"遍"字勾勒出诗人对江南山水的痴情探寻,将地理空间转化为精神漫游的轨迹。江南多山而诗人竟能"踏遍",既显其游兴之浓,又见其体魄之健,为全诗奠定下纵横山水的人格基调。"逢山未免更流连"一句是刻画诗人的山水情结。副词"未免"与"更"形成递进关系,揭示出诗人对山水的耽溺已近乎本能。每遇山峦便驻足忘返,这种近乎偏执的流连,实则是诗人将山水作为精神栖居地的真实写照。"独携天上小团月"一句是描写品茶雅事。"小团月"以月喻茶,将小龙团茶饼的莹润与月华互文,既显茶品之珍贵,又暗含超然物外的品茗心境。一个"独"字既显孤高,又暗合茶道"独啜得神"的玄妙境界。"来试人间第二泉"一句是记录惠山试泉。"第二泉"的文化符号在此被激活,与"天上"形成天地对应的空间结构。诗人以"试"字打破常规品鉴的被动性,展现出主动探索山水真味的主体精神。"石路萦回九龙脊"一句是描绘登山险径。以"九龙脊"喻山脊之险峻蜿蜒,既显山势之雄奇,又暗合无锡惠山九龙山的地理特征。"萦回"二字如摄影机的推轨镜头,引导读者视线沿山径婉转攀升。"水光翻动五湖天"一句是摹写太湖气象。"翻动"一词化静为动,将万顷湖光比作可翻转的镜面,倒映出五湖天空的壮阔景象。这种超常规的视觉想象,展现出诗人"心与物游"的审美境界。"孙登无语空归去"一句是用典写归隐情怀。反用孙登苏门长啸的典故,以"无语"替代啸声,在留白处更显精神境界的高远。一个"空"字既写归途之寂寥,又暗含对世俗喧嚣的超越。"半岭松声万壑传"一句是状写自然天籁。以"半岭"限定声源位置,与"万壑"形成空间张力,松涛声在山谷间回荡的听觉意象,既是对孙登"无声"的回应,又构建出超越人语的自然圣境。全诗意境递进有序,流转自如,巧妙地将抒情、哲思、品茶与写景融为一体,其中以颔联“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为最。这两句诗以其工整的对仗、奇特的想象、含蓄的表达以及丰富的意蕴,激发了无数读者无尽的遐想与深思。其一,茶之卓越。“小团月”乃是对小龙团茶的雅称。小龙团,作为一种宋代皇室专享的贡茶,以其圆形饼状并印有龙纹的独特形态著称。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此茶品质超群,被尊称为小团,二十饼即重达一斤,其价值相当于二两黄金,但黄金可得,此茶却难得一见。”其形如圆月,故以“小团月”喻之,寓意此茶非凡尘之物,宛若天赐,此赞誉既含蓄又因形相似而浑然天成。其二,泉名远播。“第二泉”指的是惠山泉,其得名源自唐代茶圣陆羽的品鉴。陆羽曾评定天下适宜泡茶之水二十种,惠山泉位列第二(庐山康王谷洞帘水居首,无锡惠山新泉次之,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由此,惠山泉声名鹊起,吸引着无数茶中珍品爱好者前来,欲一探究竟其泡茶之妙,其名声之大不言而喻。试想,若无上乘水质,岂不枉费了那些珍稀茶叶?其三,茶汤之美。当极品茶叶遇上佳泉,泡出的茶汤又会是何等风光?其色泽犹如月光下的清泉,清澈、明净、透亮,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品尝一口,仿佛清泉入口,清香四溢,甘甜回味,令人心旷神怡。有人将描绘此景的两句诗誉为“天下第一品茶诗”,确有其独到之处。其四,泉边景致如画。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在抒发品茶的雅兴,但结合全诗,不难发现作者实则是被惠山的自然风光所吸引。品茶只是他此行乐趣之一,而山清水秀、惠山泉畔的美景才是他真正向往的。或许在某个明月高悬的夜晚,他漫步于泉边,沉醉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般的景致之中。其五,作者形象跃然纸上。“独携”与“来试”两个动作,生动展现了作者的形象。他对品茶的热爱、对清泉的向往,通过文字跃然纸上。他的品茶修养深厚,仿佛超脱尘世,来自天际。听闻惠山泉的美名,心生向往,于是在某个明月皎洁的夜晚,他仿佛身携皓月,从天际飘然而至,只为亲自一试这泉水。他的闲情逸致与洒脱不羁,在这一刻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有横绝太空之概,洒豁襟抱,亦如听苏门长啸,响动林谷。

清弘历《御选唐宋诗醇》

# 逐层清出,亦颇细致,但乏警策耳。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姚勉《垂杨·银屏梦觉》

下一篇:宋·陈亮《蝶恋花·甲辰寿元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