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如磨蚁":宇宙中日月行走,不停地转动,
# 日月如磨蚁:古人把天比喻为磨盘,把太阳和月亮比喻为磨盘上的蚂蚁,日夜不停地运行。
"万事且浮休":人世间万物也不断地发生不断地消亡。
# 休:休息,喻消亡。《庄子·刻意》篇:“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浮:流动不固定,喻生。
"君看檐外江水":您看屋檐外的江水,
# 君看檐外江水:“君看”二句:以江水滚滚东流,喻时光消逝,不因我留。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煜《虞美人》:“问君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次韵前篇》:“长江衮衮空自流,白发纷纷宁少借。”
"滚滚自东流":滚滚向东流去。
"风雨瓢泉夜半":半夜在瓢泉听风观雨,
# 瓢泉:在今江西铅山境内。此时稼轩在瓢泉附近,当有便居,以供览胜小憩。稼轩小筑新居,始于绍熙五年(1194),而徙居瓢泉,则在庆元二年(1196)。
"花草雪楼春到":春天在雪楼看草赏花,
# 雪楼:稼轩带湖居所的楼名。
"老子已菟裘":我已经在菟裘这样的隐退之地归隐了。
# 菟裘:春秋时鲁地名,在今山东泰安东南。鲁隐公曾命人在菟裘建宅,以便隐退后居住。后人遂以此称隐退之所。《左传·隐公十一年》:“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太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注:“菟裘,鲁邑,在泰山梁父县南。不欲复居鲁朝,故别营外邑。”
"岁晚问无恙":到了人生晚年,如果有人问我是否安好,
# 问无恙:如果有人问我是否安好。,岁晚:指人生晚年。
"归计橘千头":我打算回去种植上千棵橘树。
# 橘千头:《襄阳·耆旧传》:“李衡为丹阳太守,遣人往武陵氾洲上作宅,种橘千株。临死,敕儿曰:‘吾州有千头木奴,不责汝食,岁上匹绢,亦当足用耳。’”
"梦连环":常常做着回家的梦,
# 梦连环:梦中还家。“环”与“还”谐音。韩愈《送张道士》:“昨宵梦倚门,手取连环持。”魏怀忠注引孙汝德曰:“持连环以示还意。”黄庭坚《次韵斌老冬至书怀示子舟篇末见及之作因以赠》诗:“昨宵连环梦,秣马待明发。”
"歌弹铗":梦到冯谖弹剑作歌,
# 歌弹铗:用冯谖弹铗而歌事,《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赋登楼":王粲吟诵《登楼赋》。
# 赋登楼: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避难荆州,依附刘表,曾登城作《登楼赋》,述其进退畏惧之情。
"黄鸡白酒":备好黄鸡和白酒,
# 黄鸡白酒:语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君去村社一番秋":在秋天村社祭祀土地神的时候,送你返回故乡。
"长剑倚天谁问":谁能扛起长剑倚天而立,收复失地,
# 长剑倚天:此喻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威武的英雄气概。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
"夷甫诸人堪笑":王夷甫之流实在可笑,
# 夷甫诸人堪笑:“夷甫”二句:典出《晋书·桓温传》:“温自江陵北伐,······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寮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西北有神州":西北还有沦陷的大好河山啊。
"此事君自了":收复大业就托付给您了,
# 此事君自了:典出《晋书·山涛传》:“钟会作乱于蜀,而文帝将西征,时魏氏诸王公并在邺,帝谓涛曰:‘西偏吾自了之,后事深以委卿。’”
"千古一扁舟":待到功成之日,你再驾一叶扁舟,逍遥四方吧。
# 扁舟:用吴越时期越国大臣范蠡在破吴后与西施泛舟五湖的典故。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词,营造了先淡然平静、后豪迈悲壮的氛围。描绘了宇宙宏大、时光流逝之景,抒发壮志难酬、对当权者愤懑及心系西北神州的爱国之情 。
2. 写作手法
用典:上阕“老子已菟裘”,“菟裘”出自《左传》,原指隐退之地,辛弃疾借此表明自己有归隐之心,以典入词,含蓄且深刻地传达了自身心境;下阕“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梦连环”典出《战国策》,讲的是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的落魄,“歌弹铗”说的是冯谖在孟尝君门下弹铗而歌,表达自己的不满,“赋登楼”则是王粲登楼作赋抒发怀才不遇。词人连用这三个典故,既生动展现出友人杨民瞻的郁郁不得志,也借此一吐自己内心的愤懑,以寥寥数语,将复杂情感高度凝练地呈现出来。对比:上阕中,从词句表象看,“风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描绘出一种平静、超脱的生活状态与心境,然而结合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失地、壮志难酬的背景,便能察觉出这淡然背后潜藏着的无奈与不甘,二者形成强烈反差,使情感表达更具层次感与冲击力;下阕把友人杨民瞻归家后可能享有的“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这般安宁祥和、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与自己心心念念的“西北有神州”,渴望收复失地却壮志难伸的处境相对比,凸显出词人内心的矛盾挣扎与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感。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其词风与辛弃疾往昔大相径庭,呈现出淡然与伤怀交织的平静。“磨蚁”巧用古意,将日月更迭比作磨盘上往复转动的蚂蚁,尽显时光的单调与重复。“浮休”源自《庄子・刻意篇》,以一种平淡的笔触,将世间万事万物轻描淡写地概括,满含庄老的超脱之意。“君看”一句,宛如一幅生动画面在眼前展开:高楼危耸,视野开阔,槛外江水滔滔,自在流淌。一人伫立楼前,单手轻抚胡须,迎着风,目光远眺,眼神时而深邃悠远,时而又似聚焦近处,仿佛已将身心置于尘世之外,满是超尘脱俗之感。这情景让人油然而生一种远离尘世、看淡人生的空寂。上阕末尾两句,接连运用两个典故,看似平静地诉说着自己辞官归隐的心意。“风雨夜半花草春,岁晚无恙橘千头”,字里行间透着平淡与超脱,可细细品味,又能察觉到其中隐藏的心有不甘、惨淡哀愁以及潦倒之下的自我解嘲。整体而言,上阕虽笼罩着一层超然之气,却并非真正的心无挂碍、彻底弃绝尘世,那淡然背后,始终隐匿着难以消散的愁绪,更像是作者在故作潇洒,实则借此抒发内心的牢骚与不满。毕竟,完全的弃绝尘世,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无根的漂泊,徒增浮动的失重之感。下阕伊始,词人便径直与杨民瞻对话。“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一口气接连运用三个典故,一气呵成地倾诉出杨民瞻的郁郁不得志,同时也是辛弃疾借此时机抒发自身的愤懑。“歌弹铗”三字,表面是笑,实则蕴含着无尽泪水。本应在战场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的长剑,如今却只能用来弹击吟唱风月,这是何等的荒诞与悲哀,英雄的悲叹在此刻深沉有力,直击人心。随后,作者描绘出友人归家后其乐融融的场景,看似是在以这种怡然之趣劝说友人回归家乡,享受悠然平静的生活。但辛弃疾终究是辛弃疾,这首词从开篇极力收敛情绪,表现出平静乃至怡然平淡之后,他将内心深处的感慨毫无保留地宣泄而出,气势迅猛而豪迈。“长剑倚天谁问?”这一声怒吼,将英雄失意的抑郁之情瞬间爆发,悲壮且豪情万丈。“夷甫诸人堪笑”,更进一步,对那些屈辱求和的当权者表达出强烈的激愤与质问。在发出这般愤恨之后,他果断将当权者抛在脑后,坚定念起“西北有神州”。无论当权者多么昏庸无能、胆小怯懦,他辛弃疾一心只为国家百姓,为的是祖国的大好山河,而非为这些昏聩之人效力。因为江山属于天下百姓,所以即便对当权者心怀怨愤,可他依然坚守本心,为了百姓与山河,为了收复“西北有神州”,继续不懈奋斗。尽显豪迈奔放、潇洒自如的气魄,堪称古今豪情第一人。最后一句“此时君自了,千古一扁舟”,再次表明自己的抱负与志向,待到收复中原失地,世间的功名利禄皆如粪土,那时便乘上一叶扁舟,自在遨游。
4. 作品点评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以其豪迈旷达的离别情怀和心系天下的胸襟,展现了独特的艺术价值。词中“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等句,寓意深刻,语言凝练,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深切祝福。此词情感真切,丈夫之气跃然纸上,堪称千古绝唱。
# 以词意觇之,民瞻盖出山宦游,故用“弹铗”“登楼”之典。又“西北有神州”诸语,殆皆有所指。上阕言己之退隐,“菟裘”一语,似卜筑瓢泉,尚未移居之时。下片言民瞻之去,“千古扁舟”,看来似甚疏隽秀,然期待于民瞻者,仍有功名之望。此词在稼轩词中非上驷,然风度可观。
现代现代文献学家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
上一篇:宋·陆游《忽忽》
下一篇:宋·释绍昙《题兰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