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水东流无限春":汴水悠悠东流,泛起片片春色,
# 汴水:汴河。唐人习惯指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的东段,即运河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
"隋家宫阙已成尘":汴水边的隋炀帝行宫早已荒废颓败,往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
# 已成尘:已经成为断壁残垣。尘,尘土。,隋家宫阙:特指汴水边的炀帝行宫。
"行人莫上长堤望":行人呀,千万别上长堤上远望,
# 长堤:绵长的河堤。堤,河堤。
"风起杨花愁杀人":那春风刮起的柳絮只会让人徒增感伤。
# 愁杀人:把人都愁死了,形容过于发愁。
中唐著名诗人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名卓著,世称“文章李益”,与李贺齐名。李益各体皆工,尤擅长七言绝句。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诗风悲凉慷慨,情调感伤。代表作品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著有《李益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汴河曲》是一首七言绝句,怀古诗。本诗从汴河水、隋家宫阙起兴,隋堤杨柳引起的无限感怀,以今昔盛衰立意,抒写了诗人的忧国愁绪。
2. 写作手法
象征:诗人联想到“隋家宫阙”,象征着隋代腐朽统治和豪奢生活的隋炀帝华丽的行宫,现已荒废颓败,只剩下断井颓垣供人凭吊了。夸张:“已成尘”,用夸张的手法极言昔日华丽消失殆尽。
3. 分段赏析
首句“汴水东流无限春”以汴水东流的永恒意象暗喻时间流逝,通过“无限春”的虚写手法,将具体春景升华为历史长河的象征。汴水碧波与堤岸春柳的意象组合,既展现自然生机,又暗示繁华背后的无常,为后文历史兴衰的对比埋下伏笔。第二句“隋家宫阙已成尘”通过“已成尘”的夸张描写,将隋代宫阙的华丽与现实的废墟形成强烈反差。此句以物质消亡凸显人世沧桑,与首句的永恒自然形成对照,暗含“自然恒常、人事易逝”的哲理,呼应刘禹锡“万户千门成野草”的历史批判。第三句“行人莫上长堤望”以劝诫语气转折,借隋堤杨柳的景物引发历史联想。杨柳本为隋炀帝南游奢华的装饰,如今却成为亡国见证,赋予景物双重意蕴——既是春色象征,又是兴衰载体。末句“风起杨花愁杀人”以杨花飘散的动态画面收束全诗,“愁杀”二字直抒悲慨。杨花既呼应“杨隋”的谐音隐喻,又象征繁华幻灭;其“随风而逝”的特性暗喻统治者未能汲取历史教训的现实困境。全诗四句层层递进:从自然永恒(首句)到历史幻灭(次句),从景物见证(第三句)到现实忧思(末句),形成“景—史—情”的完整脉络,以精炼意象承载深沉的历史意识与家国情怀。
4. 作品点评
《汴河曲》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运用今昔对比手法,让隋炀帝因穷奢极欲导致亡国的教训愈发深刻。诗人把凭吊古迹的感慨、忧虑当下的情绪,融入对春色的描写中,表意含蓄委婉,情感却十分深沉。诗的结尾,诗人着眼于对现实的忧虑,将忧国忧民的愁绪充分地展现出来。
# 说得亡隋景象,令人不敢为乐矣。
唐《唐诗直解》
# 情格绝胜,那得不推高调!
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上一篇:唐·于武陵《劝酒》
下一篇:唐·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