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é
·
·
shí
liù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3
shí
liù
tuō
luó
cháng
cháng
nèn
dài
méi
hóng
nuǎn
rén
huái
怀
chūn
kùn
shú
zhǎn
xiāng
yīn
zhàng
qián
míng
huà
zhú
yǎn
cháng
xié
jìn
bìn
yún
绿
kàn
cán
xiāo
gēng
lòu

译文

女子年纪十五六岁,脱去华丽的罗裳,常常如此皱着青黑色的眉毛。像红玉般温暖,投入爱人的怀抱,春日里困倦熟睡。展开散发香气的褥垫,床帐前明亮的画烛。眼波流转悠长,斜映着如乌云般的绿色鬓发。怎么看都看不够。苦恼这残夜短暂、更漏声催促着(时光流逝)。

逐句剖析

"十五六":女子年纪十五六岁,

"脱罗裳":脱去华丽的罗裳,

"长恁黛眉蹙":常常如此皱着青黑色的眉毛。

# 蹙:收,敛。,恁:这般。

"红玉暖":像红玉般温暖,

# 红玉:比喻女子肌肤之美。施肩吾《夜宴曲》诗,“被郎嗔罚琉璃盏,酒入四肢红玉欤。”

"入人怀":投入爱人的怀抱,

"春困熟":春日里困倦熟睡。

"展香裀":展开散发香气的褥垫,

# 裀:褥子。

"帐前明画烛":床帐前明亮的画烛。

# 画烛:画(或刻)有花纹图案的蜡烛。李峤《烛诗》,“兔月清光隐,龙盘画烛新。”

"眼波长":眼波流转悠长,

"斜浸鬓云绿":斜映着如乌云般的绿色鬓发。

"看不足":怎么看都看不够。

"苦残宵、":苦恼这残夜短暂、

"更漏促":更漏声催促着(时光流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忆秦娥·十五六》是宋代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上片以“蹙眉”描摹少女情态,暗用西施典故,展现其娇憨之姿;“春困熟”三字,既写酒后慵懒,亦显天真性情。下片通过“香裛”“画烛”等物象,铺陈恋人互动场景。“眼波”二句以水流喻目光,生动刻画眉目传情之态。结拍“看不足”直抒倾慕之意,而“残夜”“更漏”的时序推移,则暗含欢愉苦短之叹。全词以简练笔触勾勒人物形象,在含蓄表达中体现宋代艳词的审美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介绍了春夜闺阁的场景,描绘了少女脱罗裳、黛眉长蹙等情态动作,体现了慵懒的氛围,营造了春夜独处的情境,表达了少女的离别愁绪与惆怅心绪。

2. 分段赏析

上阕:“十五六,脱罗裳,长恁黛眉蹙。红玉暖,入人怀,春困熟”,开篇点明女子年龄,“脱罗裳”展现其娇羞,“长恁黛眉蹙”暗示女子或许有心事。“红玉暖,入人怀,春困熟”描绘女子与爱人相拥,如红玉般温暖,春困熟睡,展现出两人相处的甜蜜。下阕:“展香裀,帐前明画烛。眼波长,斜浸鬓云绿。看不足。苦残宵、更漏促”,“展香裀,帐前明画烛”描绘闺房温馨场景。“眼波长,斜浸鬓云绿”细腻刻画女子的美丽。“看不足”表达对女子的喜爱,“苦残宵、更漏促”则抒发对美好时光短暂的惋惜,使情感更进一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炎《南柯子·山冥云阴重》

下一篇:宋·欧阳修《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