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òng
xiān
·
·
yǒng
liǔ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jiāng
nán
jìn
zǎo
méi
huā
kāi
hòu
fēn
xīn
chūn
chuí
liǔ
yāo
zhī
yǒu
fēng
liú
réng
gèng
shì
qīng
yīng
xiù
yǒng
fēng
fāng
pàn
jìn
rén
shuí
jiàn
jīn
nòng
qíng
zhòu
duàn
cháng
shì
fēi
shí
绿
chéng
yīn
shì
chéng
xiāo
shòu
yòu
shì
dōng
fēng
zhú
jūn
lái
biàn
便
chuī
sàn
méi
jiān
diǎn
chūn
zhòu

译文

江南年底,早梅花开后,分配新春和垂柳。细腰肢自己有格调风流,于是又是和身体清英很优秀。永丰坊那畔,一整天没有人,谁看到金丝弄晴天白天?秋海棠花还是种子、未飘散的那时,绿叶成阴,没有一个故事、渐渐的消瘦了。又有谁是东风追逐你而来的呢,就吹散眉间皱纹一点春天。

逐句剖析

"江南腊尽":江南年底,

# 腊: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早梅花开后":早梅花开后,

"分付新春与垂柳":分配新春和垂柳。

# 分付:付托,寄意。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细腰肢自己有格调风流,

# 格:格调。

"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于是又是和身体清英很优秀。

# 骨体:骨架躯体。

"永丰坊那畔":永丰坊那畔,

# 永丰坊:地名。在洛阳。

"尽日无人":一整天没有人,

# 尽日:终日。比喻柳树的垂条。

"谁见金丝弄晴昼":谁看到金丝弄晴天白天?

# 金丝:比喻柳树的垂条。

"断肠是飞絮时":秋海棠花还是种子、未飘散的那时,

# 飞絮:飘飞的像棉絮一般的柳树、芦苇等的种子。,断肠:秋海棠花的别。

"绿叶成阴":绿叶成阴,

"无个事、一成消瘦":没有一个故事、渐渐的消瘦了。

# 一成:宋时口语,“渐渐”,指一段时间的推移。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又有谁是东风追逐你而来的呢,

"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就吹散眉间皱纹一点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洞仙歌·咏柳》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咏物词。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刻画了垂柳的绰约风姿与高雅格调。词人以细腻笔触,将柳的体态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处描写都仿佛赋予了垂柳灵动的生命。那轻柔的腰肢,尽显风流之态,而其骨体间散发的清英雅秀之气,更是别具一格,令人为之倾倒。下片笔锋一转,词人的情感也随之沉入对垂柳不幸际遇的喟叹之中。全词运用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出那株婀娜多姿却又在时光中落寞失意的垂柳。它宛如一位骨相清丽、气质脱俗,却命运多舛的佳人,在岁月里独自飘零。词人借垂柳这一形象,将自己内心深处对那些姿容秀丽却命运坎坷、才华出众却时运不济的女性的深切同情与由衷赞美,巧妙地融入字里行间,让读者在品味词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洞仙歌·咏柳》的创作年代难以确切考证。朱祖谋经研究发现,此词的表意与《殢人娇》相似,基于这一判断,他将《洞仙歌·咏柳》收录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据《纪年录》记载,在熙宁十年三月一日,苏轼于汴京的四照亭与王诜相聚。当时,王诜的侍女倩奴向苏轼索求词曲,苏轼当即挥毫,创作了《洞仙歌》与《殢人娇》赠予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洞仙歌·咏柳》是一首咏物词,全词运用含蓄隐晦、委婉曲折的表现手法,凭借饱含深情的笔墨,表面上是在刻画那轻柔优美却又命运落寞、生不逢时的垂柳,实则借物喻人,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那些容貌秀丽、气质出众,却命运坎坷、空有才华而不得施展的女性的深切怜悯与由衷赞美,读来令人动容。

2. 写作手法

拟人:全词将垂柳拟人化,把垂柳当作一位有生命、有情感的“主人公”来描写。“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赋予垂柳以人的“细腰肢”,说它有“入格风流”的气质和“清英雅秀”的骨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和高雅品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断肠”“消瘦”等词更是将垂柳在飞絮时节、绿叶成荫时的落寞、惆怅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开篇“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通过描写江南冬尽春来,早梅开放后,新春的活力交付给垂柳的景象,既点明了时节,又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为垂柳的出场做了铺垫。“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描绘了永丰坊边垂柳在晴天里独自摇曳却无人欣赏的场景,借景表达了垂柳的寂寞与孤独,情景交融,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用典:“永丰坊那畔”化用了白居易《杨柳枝词》及其相关故事。据记载,白居易有妾名小蛮,善舞,白氏比为杨柳,且有“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之句,后宣宗听闻此词,命人取永丰柳两枝移植禁中。苏轼在此化用这一典故,增添了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同时也借典故中垂柳的遭遇,进一步强化了词中垂柳无人赏识的寂寞和命运的无奈。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描绘柳那迷人的体态与高雅的神韵。开篇便提及腊尽梅残,巧妙地点明了时令,采用借宾引主的手法,从寒冬的冬梅自然过渡到春日的垂柳。“新春”紧接着“腊尽”,生动展现出腊月离去,新春到来,早梅凋谢后,杨柳开始抽芽的画面。柳丝染上翠绿,是春天热闹繁华的象征,所以有“分付新春与垂柳”的说法。“分付”即交付,用了这个词,就好像春天所有的活力、绚烂与妩媚都聚焦在垂柳身上,有力地凸显了柳的形象,满含对柳婀娜体态的赞美。柳枝轻盈柔美,别有一番风情,恰似少女纤细的腰肢。杜甫在《绝句漫兴》中早就有“隔户杨柳弱袅袅,恰如十五女儿腰”的描写。苏轼精准地抓住这一特点,称赞柳有着独特出众的韵味,还以“清英秀雅”四字评价柳的气质。这四个字,将柳的高洁、俊逸、文雅、秀丽全方位展现出来,使其与那些艳丽俗气的花朵形成鲜明对比,从外在的形态美深入到内在的品格美,把柳的特质刻画得十分到位。下片,情感基调转为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慨。换头的三句话,刻画了垂柳所处的冷清寂寞、无人欣赏的状态。长安的永丰坊柳树众多,生长在永丰园一角的垂柳,就算在明媚的春光里精心装扮,姿态无比娇艳,却始终无人留意。这里化用了白居易的《杨柳枝词》及其背后的故事。白居易有妾名小蛮,擅长舞蹈,白居易将她比作杨柳,写下“杨柳小蛮腰”。当时白居易年事已高,小蛮还青春年少,他便借杨柳表达心意:“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后来唐宣宗听闻此词,极为欣赏,还命人将永丰柳两枝移植到宫中。苏轼巧妙化用这一典故,表面语句平实易懂,实则蕴含深意。“断肠”四句承接上文,讲述垂柳的凄凉身世。到晚春时,绿叶虽然繁茂,但柳絮纷飞,垂柳愈发显得落寞,如同美人逐渐消瘦,让人怜惜。结尾三句,展望未来,却满是迷茫。只有东风吹拂,或许能驱散忧愁,让如蛾眉般的柳叶适时舒展。就像宋初诗人幸夤逊在《柳》诗中所写“既待和风始展眉”。然而这微弱的希望究竟在哪里,“又莫是”给出了残酷的回应,尽显无奈与惆怅。

4. 作品点评

《洞仙歌·咏柳》整首词运用拟人之法来描绘垂柳,垂柳俨然成为了词中当之无愧的“主角”。它身姿曼妙,腰肢纤细,体态轻盈飘逸,容貌清秀雅致,尽显动人风姿。然而,如此美好的它却处境凄凉,孤独无依,被束缚在园林的偏僻角落。既无法充分沐浴春光的温暖,也难以寻觅到改变自身命运的曙光。这垂柳,姿态婀娜却满心落寞,恰似一位气质高雅、容貌秀丽,却命运坎坷的佳人。词中看似句句都在刻画垂柳的形象,实则句句都在暗喻佳人的境遇。这位佳人,也许是曾向苏轼求取词作的倩奴,又或许是与倩奴有着相似悲惨命运的其他女子。至少可以确定的是,作者以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饱含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位品性高洁、命运多舛的少女形象,字里行间都倾注了对她深深的同情与怜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李太白《越女词》曰:“东阳素足女,会稽素面郎。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此东坡长短句所取以为“平白地。为伊肠断”也。

宋程大昌《演繁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梅尧臣《颍水》

下一篇:宋·黄庭坚《次韵梨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