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àng
táo
shā
·
·
lián
wài
gēng
fēng

朝代:宋作者:李清照浏览量:3
lián
wài
gēng
fēng
chuī
mèng
zōng
huà
lóu
chóng
shàng
shuí
tóng
chāi
xié
huǒ
bǎo
zhuàn
chéng
kōng
huí
shǒu
jīn
fēng
rùn
yān
nóng
jiāng
chūn
làng
zuì
xǐng
zhōng
liú
luó
jīn
qián
lèi
tán
zhēng
hóng
鸿

译文

五更时分一阵凉风从帘外吹进,把我从梦中惊醒过来。想要重新登上画楼却不知道能与谁同行?记得当年无聊的用玉钗拨弄香火,如今宝篆香已经燃烧殆尽。回首看向窗外的紫金山峰,水汽腾腾烟雾缭绕。看着一江春水向东流去,罗襦襟前还留着国破夫亡的的泪水,抚去这些把它们交付给远飞的大雁。

逐句剖析

"帘外五更风":五更时分一阵凉风从帘外吹进,

"吹梦无踪":把我从梦中惊醒过来。

"画楼重上与谁同":想要重新登上画楼却不知道能与谁同行?

# 画楼:华丽的楼阁。

"记得玉钗斜拨火":记得当年无聊的用玉钗拨弄香火,

# 拨火:因为篆香燃过后成香灰,必须拨除香灰避免断了火路。

"宝篆成空":如今宝篆香已经燃烧殆尽。

# 宝篆:即篆香,一种香屑萦回像篆文一样的香。

"回首紫金峰":回首看向窗外的紫金山峰,

# 紫金峰:即钟山,在今南京中山门外。

"雨润烟浓":水汽腾腾烟雾缭绕。

# 雨润烟浓:是指水蒸汽腾腾,雾气浓郁。

"一江春浪醉醒中":看着一江春水向东流去,

"留得罗襟前日泪":罗襦襟前还留着国破夫亡的的泪水,

# 罗襟:意指罗襦的前襟。

"弹与征鸿":抚去这些把它们交付给远飞的大雁。

# 征鸿:即大雁。,弹:挥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浪淘沙·帘外五更风》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词。此词以“帘外五更风”的凄清意象开篇,构建起一个追忆与梦境交织的抒情空间。词人通过“吹梦无踪”的隐喻性表达,将现实感受与心理体验融为一体,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全词以“泪眼问花”的痴绝情态和“乱红飞过”的残春景象,完成了从外部物象到内心情感的审美转化。上片“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恍惚,与下片“觉来双泪垂”的清醒构成情感张力;“罗衾不耐五更寒”的生理感受与“别时容易见时难”的心理体验相互映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最早著录于南宋《草堂诗余》选集,原署无名氏所作。在宋明两代的传播接受史上,多数文人学者(如杨慎《词品》等)将其归于欧阳修名下,此说相沿甚久。至清代考据学兴起后,始有学者(如俞正燮《癸巳类稿》)提出新见,认为该词或为李清照悼念亡夫赵明诚之作,然此说缺乏直接文献佐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抒发孤独的词。表达了一种沉痛至极、满含惋惜与憎恨。

2. 写作手法

用典:“弹与征鸿”化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将词人满腔的悲痛与愤慨所凝成的血泪,对着征鸿用力弹去。此典故的运用,既增添了词的文化底蕴,又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渴望向远方传递心声、寄托哀思的情感。对比:将往昔与丈夫朝夕相处、研究学问的欢乐生活,与如今孤苦伶仃、漂泊无依的境遇进行对比,突出了词人命运的巨大落差和内心的痛苦。“宝篆成空”与小别轻分时“香冷金貌”“瑞脑香消”形成对比,强调了如今一切美好都已消逝,万事皆空的沉重感。双关:“吹梦无踪”具有双关含义,既指五更风将好梦吹散,也暗示词人在漫漫长夜中无法入眠,直至五更天被凄风惊醒。这种双关手法的运用,使词句更具韵味和深度,丰富了情感的表达。设问:“与谁同”这一设问,直白而深刻地表达了词人重上画楼时孤独无依的境况。此问不仅说明词人当下无人相伴,更倾吐出她内心深处的悲切与无奈,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同情。借景抒情:借助“帘外五更风”“雨润烟浓”“紫金峰”等自然景象,抒发词人内心的凄凉、孤独与悲愁。五更风不仅吹散了梦境,更吹走了词人心中的希望;“雨润烟浓”的景象,不仅挡住了词人的视线,也阻隔了她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无尽沉痛。“吹梦无踪”包含双重意蕴:其一,词人正沉醉于美梦之中,与所思之人梦中相会,互诉衷肠,情意缠绵,温馨亲昵。奈何五更时分,一阵凄风骤然袭来,将这美好梦境无情吹散,梦中情事如梦幻泡影,若隐若现,了无痕迹。其二,在漫漫长夜中,二更、三更、四更悄然流逝,直至五更天色将明,凄风透过帘幕,寒气直逼而来,将词人从睡梦中惊醒。整夜未入梦境,醒来后只觉形单影只,枕冷衾寒,满室空荡。这两种情形,皆因“帘外五更风”而起。“五更风”最是爱捉弄人,秦观便曾深受其害。小别尚觉意绪全无,而词人面临的是死生异路、幽明永隔之痛,除却梦中相会,别无他法,可如今“和梦也,新来不做”,其凄苦之情,难以言表。这两句,实为一种沉痛至极、满含惋惜与憎恨的呼唤,此中情意,在后续词句中,表达得更为深刻。词人醒来,抬眼望去,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画楼”,脑海中随之浮现的便是“重上”。在封建时代,妆楼与闺阁乃是贵妇人主要的活动天地,诸如登楼远眺、凭栏共语、饮酒赋诗、挑灯研读等闺帷韵事,皆在此间发生。而如今,这些欢乐时光一去不复返。所以,提及“画楼”,便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与谁同”的感慨。“与谁同”这一问,既表明词人正处于孤独无依之境,又倾诉出重上画楼时必是孤身一人、无人相伴的悲凉。个中滋味,问得深沉悲切,令人动容,任何读者读之,都会为之洒下同情之泪。“记得玉钗斜拨火”二句,显然是由“画楼”忆起的闺中趣事之一。人之常情,在孤寂痛苦之时,往往会忆起过去印象最深、饶有情趣的琐事,以求从回忆中获得些许安慰。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在金兵入侵前,朝夕相伴,研究学问,乐此不疲。“玉钗斜拨火”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闺帷中的温馨意趣,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看到词人手执玉钗,轻轻拨弄篆香灰烬的情景,连她那兴致勃勃、欢快愉悦的神情,以及心灵手巧、娴熟利落的举止,都能真切感受到。“记得”二字,饱含深情,表达了词人对那段美好生活的深切怀念。人们也能想象到,他们夫妇当年点着篆香,相对而坐,望着升起的烟柱,嗅着散发的芳香,冥思遐想,意会神谋,那安定闲适、怡然自得的欢乐情景,历历在目。而如今,“瑞脑香消魂梦断”,一切皆如燃着的“宝篆”般烟消香散,如同被吹散的梦一样,无影无踪,莫可追寻。“宝篆成空”,分量极重,绝非小别轻分时“香冷金猊”“瑞脑香消”所能比拟,简直可说“万事皆空”。下片“回首紫金峰”一句,承接上文“画楼重上”而来。“回首”之际,词人因孤独无依、漂泊东西,脑海中欢乐与悲伤的回忆皆难以磨灭。每思及此,总想从中寻回些什么,以慰愁怀,然而眼前所见,却是“雨润烟浓”,水气云腾,烟雾弥漫,笼罩峰峦,挡住了视野,看不到中原大好河山和可爱的故乡,更不用说亲人“千里孤坟”上已拱的墓木了。于是,悲从中来,愁思起伏,恰如紫金峰前大江汹涌,滚滚东流,不可遏止。“一江春浪醉醒中”所蕴含的愁思,不仅有自身孤苦伶仃之痛,更多的是国家危难、局势飘摇之悲。这险恶的现实与不幸的遭遇,犹如一场醒犹未醒的噩梦,噬啮着词人破碎的心灵,使她陷入如醉如痴、迷离恍惚的状态。此七字,意蕴丰富,极为含蓄,堪称全词的警句。“回首紫金峰”,故乡遥远,往事如烟,词人不禁潸然泪下。“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此句措辞有力,悲中带愤。“留得”一词,与上文“记得”“回首”一脉相承,使全词结构更加缜密。“前日泪”是指国破、夫亡、家散等不幸所积累的痛苦之泪。故乡远隔,亲人永别,千言万语,向谁诉说,她只得把满腔悲痛与愤慨所凝成的血泪,从湿透的罗襟上拧下,对着征鸿用力弹去。“弹与征鸿”,化用鸿雁传书之事,意即望着天际的归鸿,本欲如“倚楼无语理瑶琴”般,通过琴声诉说凄苦情怀,寄托哀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浪淘沙(帘外五更风)此词极与后主相似。

明钱允治《续选草堂诗余》

#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凄艳不忍卒读,其为德父作乎?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前《孤雁儿》云:“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箇人堪寄。”此阕云:“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皆悼亡词也,其清才也如彼,其深情也如此,玉台晚节之诬,忍令斯人任受耶?

清况周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吴泳《水龙吟·寿李长孺》

下一篇:宋·释祖钦《偈颂一百二十三首(其二十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