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编茅倚石根":在竹林里依傍着石根搭建起茅草屋,
# 根:张本作门。,竹里:竹林中。
"竹茎疏处见前村":透过稀疏的竹枝能看到前方的村庄。
"闲眠尽日无人到":我整日悠闲地安睡,没有人前来打扰,
"自有春风为扫门":只有春风殷勤地为我清扫门户。
唐代诗人
李涉(?~?),唐代诗人。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做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居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其工于诗歌,尤其擅长七绝,多写迁谪行旅,语言通俗畅达。代表作品有《润州听暮角》《再宿武关》《杂曲歌辞·鹧鸪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隐逸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依石建茅、闲居度日的隐居场景,体现了诗人远离尘嚣的闲适心境,营造出宁静悠然的意境,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满足与惬意。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竹里编茅倚石根”,以竹林、茅屋、石根三个意象组合,共同呈现了隐士居所所处的简朴环境特征。拟人:“自有春风为扫门”,此句将春风人格化为主动服务的仆役,“扫门”本是人的劳作,却赋予春风以灵性,不仅暗喻自然与诗人的默契,更以“自有”二字凸显隐者超脱尘俗、万物自为依伴的悠然心境,含蓄传递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趣。直抒胸臆:“闲眠尽日无人到”,“闲眠尽日”四字,道出诗人终日慵懒、无人问津的状态。“无人到”更以否定句式点明了与尘世的隔绝感,凸显隐者甘于孤寂的坦然心境,此句以毫无修饰的直陈式表达,直接倾吐诗人隐居生活的孤寂与超脱。白描:“竹里编茅倚石根”,此句纯用简笔勾勒,无任何修饰渲染,仅以“竹”“茅”“石根”三个质朴意象组合,便精准刻画出隐士居所依自然而建的清幽形态。
3. 分段赏析
“竹里编茅倚石根”,短短七个字,便清晰地交代了诗人的居住环境。“竹里”点明地点,在一片竹林深处;“编茅”说明居所是用茅草搭建而成;“倚石根”则描绘出茅屋依傍着石头根基。这一句为全诗奠定了清幽、质朴的基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静谧的竹林之中。“竹茎疏处见前村”,透过稀疏的竹枝,隐隐约约能看到前方的村庄。“疏处”二字,写出了竹林的特点。远处的村庄若隐若现,与近处的竹林、茅屋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田园风光图。这一句在写景的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虽然隐居,但并未完全与世隔绝,仍与外界有着联系。“闲眠尽日无人到”,直白地写出诗人整日悠闲地安睡,没有世俗的纷扰与打扰。“尽日”强调时间之长,突出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闲适。“自有春风为扫门”则运用拟人手法,将春风赋予人的情感与动作。这一想象奇特而又自然,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灵动,更体现出诗人与自然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春风的“扫门”,既是对隐居生活环境的描绘,也暗含着诗人内心的惬意与满足,他在这宁静的环境中,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忘却了尘世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