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méng
ōu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3
dài
shèn
ài
qiān
zhàng
cuì
lián
kāi
xiān
shēng
zhàng
shì
zǒu
qiān
huí
fán
tóng
méng
ōu
jīn
méng
zhī
hòu
lái
wǎng
xiāng
cāi
bái
zài
chù
cháng
shì
xié
lái
qīng
píng
pái
cuì
zǎo
cāng
tái
kuī
xiào
chī
jiě
bēi
fèi
zhǎo
huāng
qiū
chóu
míng
yuè
qīng
fēng
rén
shì
huān
āi
dōng
àn
绿
yīn
shǎo
yáng
liǔ
gèng
zāi

译文

带湖是我最爱的地方啊,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我闲居无事,手扶竹杖,脚穿麻鞋,徜徉湖畔,一日里竟然千百次绕湖徘徊。鸟啊,你既和我缔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疑猜。还有那白鹤在什么地方呢?请你也邀请它一起来。鸥鸟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可笑你只知盯住游鱼多么痴呆,却不懂我此时举杯的情怀。昔日这里是破败的池沼荒芜的山丘,今夜已是月色皎洁,清风徐来,人世间几度欢乐,几度悲哀?河东绿荫尚嫌稀少,还须把杨柳多多来栽。

逐句剖析

"带湖吾甚爱":带湖是我最爱的地方啊,

# 带湖: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北灵山下。

"千丈翠奁开":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

# 翠奁:翠绿色的镜匣。这里用来形容带湖水面碧绿如镜。

"先生杖屦无事":我闲居无事,手扶竹杖,脚穿麻鞋,徜徉湖畔,

# 杖屦:手持拐杖,脚穿麻鞋。屦,用麻、葛做成的鞋。,先生:作者自称。

"一日走千回":一日里竟然千百次绕湖徘徊。

"凡我同盟鸥鹭":鸟啊,

#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表示与鸥鹭结盟,要互相信任,不要猜疑。鹭,鹭鸶,一种水鸟。

"今日既盟之后":你既和我缔结盟好之后,

"来往莫相猜":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疑猜。

"白鹤在何处":还有那白鹤在什么地方呢?

"尝试与偕来":请你也邀请它一起来。

# 偕来:一起来。

"破青萍":鸥鸟立于水边苍苔之上,

#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描写鸥鹭在水中窥鱼欲捕的情态。

"排翠藻":时而拨动浮萍,

"立苍苔":时而排开绿藻,

"窥鱼笑汝痴计":可笑你只知盯住游鱼多么痴呆,

# 痴计:心计痴拙。

"不解举吾杯":却不懂我此时举杯的情怀。

# 不解举吾杯:不理解我举杯自饮的情怀。

"废沼荒丘畴昔":昔日这里是破败的池沼荒芜的山丘,

# 废沼荒丘畴昔:“废沼”三句:意思是过去荒凉的废池荒丘,如今变得景色优美。以带湖今昔的变化,感叹人世沧桑,欢乐和痛苦总是相继变化的。畴昔,以往,过去。宋苏轼《后赤壁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明月清风此夜":今夜已是月色皎洁,清风徐来,

"人世几欢哀":人世间几度欢乐,几度悲哀?

"东岸绿阴少":河东绿荫尚嫌稀少,

"杨柳更须栽":还须把杨柳多多来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盟鸥》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之作,上阕言对带湖的喜爱,与鸥鹭结盟,邀白鹤同来,展现闲适。下阕先写鸥鹭活动,继以今昔对比,从往昔废沼荒丘到如今明月清风,感慨人世悲欢。看似写优游闲适,实则忧虑国事,叹志向难酬。运用拟人,与鸥鹭对话,情感表达生动;通过对比,强化今昔之感。以戏用会盟体“盟鸥”为题,新奇独特。全词在清新自然中饱含沉郁悲愤,将对自然的爱与内心复杂情绪巧妙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水调歌头·盟鸥》由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创作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当时,辛弃疾因主战主张被主和派弹劾,罢官闲居信州上饶带湖新居。淳熙八年(1181年)冬末,四十二岁的辛弃疾正值壮年,本应大有作为,却因政治斗争被迫离开官场,回到带湖开始了漫长的归隐生活。这首词即作于他罢官归家不久,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现实的无奈。通过与鸥鹭结盟、亲近自然的描写,辛弃疾寄托了自己超脱世俗的情怀,同时也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隐逸诗。介绍了辛弃疾罢官闲居带湖的生活,描绘了他与鸥鹭结盟、寄情山水的隐逸景象,体现了词人表面悠闲、内心抑郁的复杂情感,营造了一种超脱世俗却又暗含悲愤的意境,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拟人:“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将鸥鹭拟人化,与它们“结盟”并对话,赋予其人类的情感和行为,使情感表达更生动亲切。对比:“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将带湖昔日的荒芜与如今的明月清风之景进行对比,突出今昔变化,引发对人生变迁的感慨。借景抒情:全词通过对带湖景色的描绘,如“千丈翠奁开”“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等,借优美的自然之景,抒发对自然的喜爱、对人生的感慨等复杂情感。

3. 分段赏析

此词上片,以首句“甚爱”二字统领全段。紧接着,以“千丈翠奁开”这般精妙的比喻,极力夸赞带湖景色之绝美,解释了“甚爱”的缘由。极目远眺,那千丈宽阔的湖面,恰似打开的翠绿色镜匣,澄澈晶莹,美不胜收。面对如此湖光山色,难怪“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此处运用夸张之法,来凸显“甚爱”的程度,其句格类似杜诗“一日上树能千回”,描绘出先生闲居时,拄杖漫步湖畔,一日竟往返千次的情景。因对湖的极度喜爱,进而延伸至湖中的鸟儿,词人运用拟人手法,欲与鸥鹭结盟为友。“凡我”三句,表达出对眼前鸥鸟的期望:既已结盟,便望彼此常来常往,莫要相互猜疑。这里的“莫相”之“相”,虽涉及双方,实则主要表明词人绝无伤害鸟儿之意,只盼鸥鹭能自在栖息、畅游,无需担惊受怕。此句格式效仿《左传・僖公九年》“齐盟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纯用散文句法。“白鹤”二句,是对眼前鸥鸟的嘱托:希望它们试着将白鹤一同邀来。从喜爱所见的鸥鹭,到兼及未见的白鹤,这份“爱”又深了一层。以上对带湖之美及喜爱之情的极致描绘,虽展现出词人摆脱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后的宁静心境,但在这宁静背后,却隐隐透出几分孤寂与无聊。毕竟,曾“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沙场将领,如今却只能终日与鸥鸟相伴,其内心的凄凉不言而喻。妙就妙在词中表面不见“愁”字,全用轻松笔触,恰似词人后来在《丑奴儿》中所写“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手法,如此表达,让意境更为深沉。下片紧承上片的遐想。词人满怀赤诚,欲与鸥鸟结为盟友,然而鸥鸟却“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它们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弄浮萍,时而分开绿藻,对词人的善意置若罔闻。其心思从“窥鱼笑汝痴计”一句便能看出。原来它们“立苍苔”,只为求鱼,并非留恋湖水,与词人“同床异梦”。在词人眼中,它们一心“窥鱼,伺机而啄”的行径,不过是“痴计”罢了,对此,词人也只能付之一“笑”。这“笑”,既是对鸥鸟汲汲营营的嘲讽,也是对自己无人相伴、“多情却被无情恼”的苦笑。看来,鸥鸟并非词人的知音,无法理解他离开官场后的心境,故而词人怅然发出“不解举吾怀”的叹息。即便盟友近在咫尺,词人的孤寂之感依旧未减,无人能为他排解分毫。可见,词人举起的酒杯,并非为永结盟好而贺,只能用来浇灭心中的块垒。虽说“举杯浇愁愁更愁”,但词人并未被愁绪击垮。“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从新居的今昔变化中,词人仿佛参透了社会变迁与个人沉浮的哲理——“人世几欢哀”。词人虽原本心情郁闷,却故作看透世态炎凉之态,愈发显得旷达开朗,也因此对隐居之地带湖愈发喜爱。“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已然有了久居于此的打算。至此,词作完篇,与开篇遥相呼应。

4. 作品点评

若说上片的主旨巧妙地隐匿于未着笔墨之处,以一种含蓄隐晦的方式展现,那么下片则是在委婉细腻的笔触中抒发情感。在这里,言辞越是舒缓平和,其中蕴含的情感却愈发深切浓烈,较之上片,情感的表达更进了一层。茫茫天地间,寻觅一位真正的知己谈何容易。词人此刻孑然一身,这般情境下,内心的情感又怎能承受。虽说带湖有着迷人的美景,可即便与鸥鹭结盟,它们却也无法理解词人的心意,由此,词人内心的复杂心绪便不言而喻了。不难看出,这首词表面上描绘的是优游自在的意趣、闲适恬淡的心情,但实则分明是在倾诉被迫隐居、无法施展抱负的落寞悲叹,以及满怀孤愤的感慨。诚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所言:“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仔细品味辛弃疾这首作品,确实巧妙地体现了“不言言之”的精妙之处,在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词人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与深沉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文胜质则史,此妙在文中带质。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

# 辛稼轩词肝胆激烈,有奇气。腹有诗书,足以运之,故喜用《四书》成语,如自己出。如“今日既盟之后”、“贤哉回也”、“先觉者贤乎”等句,为词家另一派。

清李调元《雨村词话》

# 此词一味质朴,真不可及。胜读鲍明远《芜城赋》。结二句,愈直朴,愈有力。

清陈廷焯《云韶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绍昙《偈颂一百零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