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露初零":正当薄露刚开始洒落,
# 薄露初零:“薄露”三句:意谓时值薄露初降、昼夜一般平的秋分之际。
"长宵共、永昼分停":夜晚与白昼长短完全相同的这个不同一般的时候。
# 分停:即“停分”,中分,平分。
"绕水楼台":处身环水而起、高耸入云的楼阁亭榭之内,
# 绕水楼台:“绕水”二句:以传说中海上“篷莱”、“瀛洲”等神山比喻寿星家的亭台楼阁。
"高耸万丈蓬瀛":宛如来到了传说中的蓬莱、瀛州海上仙岛。
"芝兰为寿":大家献上了淡雅清香的兰花和益寿延年的灵芝,
# 芝兰为寿:“芝兰”三句:意谓前来祝寿的人中,既有子侄辈,亦有身居高官者,使寿诞为之生辉。芝兰:香草,喻指佳子侄。《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指谢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指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相辉映、簪笏盈庭":拜寿的人们簇拥着寿星老人一时间充塞了往日幽静的庭院,其中也不乏尚称风雅的达官贵人,他们的鲜明的服色、佩饰与名士清儒的布衣潇洒相辉映。
# 簪笏:官吏所用的冠簪和手板,这里指代众高官。
"花柔玉净":侍女们像花一般柔媚,像玉一样晶莹,
"捧觞别有娉婷":双手捧觞穿行席间向客人劝酒。
# 娉婷:此指美女。
"鹤瘦松青":愿您体魄健壮如鹤之清癯矍铄,如松之耐寒长青,
# 鹤瘦松青:鹤鸟寿长谓之仙鹤,松柏常年青翠,故合用为祝寿之辞。
"精神与、秋月争明":愿您精神光照万物与朗朗秋月竞比光明。
"德行文章":您的品德学问,
"素驰日下声名":历来是独领风骚、名噪京城。
# 日下:古人喻皇帝为日,皇帝所居之地为日下,即京都。
"东山高蹈":谢安隐居东山,却蜚声朝野,光耀无比,
# 东山高蹈:一则以隐居会稽东山的晋人谢安比喻寿主;二则寿主晁补之之原籍齐州,即今山东一带。在宋朝,人们习惯地把齐州一带叫做东山、东郡或东州。当年苏轼称自己知密州为“赴东郡”或“知东州”。南渡后,李清照曾有诗句“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抷土”,“东山”即指其原籍今之山东。
"虽卿相、不足为荣":虽为王侯卿相,哪一个比得上他。
"安石须起":您一定要像谢安一样快快挺身出仕,揭露奸佞误国,
# 安石须起:“安石须起”二句:谢安,字安石。隐居后屡诏不仕,时人因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详见《世说新语·排调》)这里借“时人”希望谢安“东山再起”,以喻作者自己企盼正在“东山”隐居的寿主复出做官。
"要苏天下苍生":挽救在战乱中受尽蹂躏折磨的黎民。
# 苍生:指百姓。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祝寿词。描绘了绮丽环境、高贵祝寿人及仪态万千的侍女,体现了寿者的高名望身价,表达了对寿者的美好祝愿与作者爱国爱民的心愿。
2. 写作手法
比喻:“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把寿者的精神比作清朗的秋月,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其精神矍铄、高洁明亮,如秋月般能散发清辉、照拂众人,让抽象的“精神”变得具体可感,给人以深刻印象,凸显寿者超凡脱俗的气质用典:“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及“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引用谢安隐居东山后又出山济世的典故,以谢安喻寿者,既赞美寿者的高洁隐居,又激励其像谢安一样出山,承担起拯救苍生的重任,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富有韵味。侧面描写:“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运用了侧面描写。词人未直接刻画寿者形象,而是通过描绘众人献上芝兰、簪笏满庭的热闹祝寿场景,从侧面烘托出寿者的德高望重,吸引各方人士前来祝贺,借周围人的表现暗示寿者的声望与人缘,使寿者形象更丰满。起兴:“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先言鹤的清瘦矍铄、松的耐寒长青,兴起对寿者精神如秋月般明亮照人的赞美,以鹤、松这些自然事物引出对寿者品德精神的歌颂,使后文的抒情更加自然流畅,引发读者联想。烘托:“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通过描写侍女花般柔媚、玉样晶莹,捧觞劝酒的迷人姿态,以及寿宴上热闹非凡的场面,烘托出主人待客的真诚热情,以侍女、场面这些次要元素,将主贤宾嘉之乐的氛围渲染得愈发浓厚。
3. 分段赏析
上片:“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正当那晶莹的薄露刚开始悄然洒落,一个昼夜时长平分的特殊时刻映入眼帘。这里的“分停”,也就是“停分”,意为中分之意,在一年的轮回里,唯有春分、秋分这两日,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古人形象地称之为“日夜分”。不过,词中并未确凿点明究竟是春分还是秋分,若从“薄露初零”这一细节考量,仲秋之月的“秋分”似乎更为契合,毕竟入秋之后,暑气渐渐消散,昼夜温差加大,露水在凉意渐浓的清晨凝结,是常见之景。然而,再看后文馈礼中有兰花出现,又让人不禁联想到仲春之月的“春分”,因为春分时节,万物复苏,兰花正值花期,常被人们采撷用以表意。当然,倘若“芝兰为寿”中的“芝兰”纯粹是作为一种象征高雅的符号,仅作虚写,而“薄露初零”却是实景描摹,那么从实景角度推断,大概率还是秋分之际。“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笔锋一转,将画面聚焦于一场盛大的寿宴之上。原来是友人为庆祝生辰,大摆筵席,词人携一众嘉宾纷纷前来祝贺。众人怀着诚挚之心,献上淡雅清幽的兰花以及寓意着益寿延年的灵芝,一时间,平日里静谧清幽的庭院热闹非凡,前来拜寿的人群熙熙攘攘,将寿星老人团团簇拥其中。在这群人里,既有超凡脱俗的名士清儒,他们身着布衣,潇洒自在,举手投足间散发着儒雅之气;也不乏衣着鲜亮、配饰精美的达官贵人,鲜明的服色与名士们的布衣相互映衬,为这场寿宴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寿筵正式开启,欢声笑语、觥筹交错之声想必不绝于耳,气氛热烈至极。然而,李清照这位词作者却独辟蹊径,避开对这些热闹场景的直接铺陈,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筵席间那些忙碌穿梭的侍女们。“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仅仅八个字,便勾勒出一幅动人心弦的画面。只见侍女们身姿婀娜,面容姣好,如娇艳的花朵般柔美,似温润的美玉般晶莹剔透,她们双手稳稳地捧着酒觞,轻盈地穿梭于席间,笑语盈盈地向客人劝酒。这般翩翩风姿,仿佛有一种魔力,让宾客们陶醉其中,开怀畅饮,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主人待客的热忱与真诚。上片虽篇幅不长,却以精妙的笔触,将良辰美景、主人贤德、宾客欢聚之乐完美地烘托出来,让人仿若身临其境。下片:着重于对寿者的美好祝愿,词风委婉含蓄,却又在结尾处彰显出作者深沉的爱国爱民情怀,如潺潺溪流在蜿蜒曲折之后,汇聚成磅礴之势。“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开篇巧用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起兴,仿若为寿者绘就一幅精神画像。愿您身形如仙鹤般清瘦矍铄,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愿您的精气神如同那清朗的秋月,光辉四溢,能与明月争辉;您的品德高尚无瑕,学问渊博精深,在京城之地早已声名远扬,备受尊崇。寥寥数语,一位德高望重、令人敬仰的贤士形象便跃然纸上。紧接着,“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作者再度运用典故,将对寿者的赞誉推向更高境界。此处引用晋代谢安的典故,谢安,字安石,才华盖世,却隐居东山,悠然自得,后顺应时势应诏出仕,官至司徒,成就斐然。后人常以“东山”指代隐居之士,“高蹈”一词在此也寓意着隐居生活。词人借此典故深情地说道:谢安隐居东山之时,便已声名远播,即便后来位居卿相之高位,与之相比,那些世俗的荣华富贵又何足挂齿!以谢安这样的传奇人物类比筵上的寿诞主人,可谓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将寿者的高洁与不凡烘托得淋漓尽致。而尾句“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更是全词的点睛之彩笔,将词作的主题思想升华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继续以谢安为喻,在赞誉与推崇之余,融入了深深的激励之情,更饱含着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关怀。遥想当年,谢安隐居东山,不肯应诏出仕,时人忧心忡忡,发出“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的长叹。李清照巧妙地借用这一典故,向眼前这位名士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您一定要像谢安一样,果敢地挺身而出,步入仕途,凭借您的智慧与威望,揭露奸佞小人的误国行径,拯救那些在战乱中饱受苦难、苦苦挣扎的黎民百姓。这一声呼喊,发自易安居士的肺腑,穿透历史的尘埃,让这首原本以祝寿为主题的词作,承载起更为厚重的社会责任与家国担当,展现出超越时代的光芒。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文人墨客虽身处不同境遇,却都心系家国,李清照用她的生花妙笔,在为友人贺寿的同时,也为时代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奋进之歌,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境时,坚守正义,勇挑重担,为了天下苍生的福祉而不懈努力。
4. 作品点评
该词源自明抄本《诗渊》,原作标注作者为“宋李易安”,属近年新发现之作,后被孔繁礼录入《全宋词补辑》。它作为一篇寿词,在字里行间虽对寿者不吝夸赞、赞誉有加,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其间还渗透着李清照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对百姓疾苦的怜悯之情,更有一股豪迈的壮气与豪情隐于其中,使其跳出一般寿词的范畴,别具深意与格调。
# 该词并非一般祝寿考,歌功颂德的庸俗之作。从作者对寿人的诚恳愿望,可以看出她对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的深切关心。这是很可宝贵的,爱国爱民的思想在闪闪发光。此词用“鹤瘦”、“东山”、“安石”等典故,使词含蓄蕴藉。上片不直接写寿人,作者泼墨渲染环境、祝寿人、侍女的不同凡俗,在于突显寿人的名望身价之高。乃用烘云托月之法
近代山东舜文化学会会长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
上一篇:宋·释印肃《皆遍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