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离洪泽岸头沙":船离开洪泽湖岸边,
# 洪泽:湖名,在江苏盱眙县北。
"人到淮河意不佳":到了淮河后心情就变得很不好。
# 意不佳:心情不好。
"何必桑乾方是远":何必说要到遥远的桑乾河才算塞北边境呢,
# 桑乾:河名,亦作“桑干”。在北京一带。桑干河流域当时已沦入金人之手。
"中流以北即天涯":淮河中流线以北就已经天尽头了!
# 中流:指淮河的中流线,为宋、金的分界线。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诗人以淮河为背景,通过描绘眼前的景象,交代了出使的行程和抑郁的心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同时也委婉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的偏安政策,以及对中原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的场景,将自己的抑郁心情与淮河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借淮河之景抒发内心的愁绪和对国家分裂的悲痛。对比:诗中“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两句,通过对比桑乾河与淮河,强调了淮河以北地区的遥远和隔绝,突出了诗人对国家南北分治的无奈和忧虑。象征:“天涯”一词在这里象征着遥远、隔绝和难以触及的地方,隐喻了南宋与金朝对峙下的分裂局面,以及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总领全诗,点明主题。诗人叙述了出使的行程,并流露出抑郁的心情,为这组诗定下了基调。一离开洪泽湖的沙岸,踏入淮河之域,诗人的心中便涌起了烦乱与骚动,只因昔日的国内河流,如今却成了边疆的界线。这两句诗捕捉了南宋人面对淮河时独特的心理变化。接下来的两句,诗人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这也是他“意不佳”的缘由之一。诗中提到的“桑乾”,即永定河上游的桑乾河,地处今山西省北部与河北省西北部,唐代时这里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交汇之地。前人诗中多有描绘桑乾河作为塞北标志的篇章,如雍陶的“南客岂曾谙塞北,年年唯见雁飞回”,刘皂的“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北宋苏辙在出使契丹归国时,也曾写下“年年相送桑乾上,欲话白沟一惆怅”的诗句。诗人在此处用“何必”一词,表面上似乎是对前人边境观念的质疑,实则是以此委婉地表达了对南宋江山半壁沦陷的哀痛,以及对朝廷偏安一隅的怨恨。他称桑乾河为“远”,而将淮河比作“天涯”,既强调了淮河的边界意义,又渲染了其遥远之感。这种渲染手法,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对南宋王朝弃北逃南、妥协投降政策的哀怨与不满,以及对中原人民陷于苦难而朝廷却置若罔闻的愤慨。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简洁明快的七言绝句形式,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分裂的沉痛忧虑和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与诗中淮河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既展现了诗人对国土沦丧的无奈与哀愁,又流露出对收复失地的殷切期望,体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时局的深刻洞察。
上一篇:宋·赵文《昔年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陆游《鸣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