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青莼菜卷荷香":紫青的莼菜带着淡淡荷叶香,
"玉雪芹芽拔薤长":玉雪似的芹芽像薤草一样长。
# 薤:xiè,藠头,状如蒜,味香脆,叶长如蒜苗。
"自撷溪毛充晚供":在溪边随便摘些野菜到河边洗净,当做晚饭,
# 溪毛:溪边的野菜。
"短篷风雨宿横塘":矮矮的帐篷驻扎在风雨交加的池塘边。
"湖莲旧荡藕新翻":湖莲旧荡,还是那片水塘,藕是新翻过的,
# 荡:水域。
"小小荷钱没涨痕":小小的荷叶没过了之前涨水的痕迹。
"斟酌梅天风浪紧":琢磨着初生的小荷抵挡不住黄梅天下雨风浪大,
# 梅天:即江南黄梅天气。
"更从外水种芦根":赶快在水的外围种上一圈芦根作保护。
# 外水:水域的外围。
"蝴蝶双双入菜花":蝴蝶双双,在菜花丛中飞舞,
# 蝴蝶:一作胡蝶。
"日长无客到田家":白昼变长,农家很少有客来往。
"鸡飞过篱犬吠窦":鸡飞过篱笆,狗在墙洞吠叫,
# 犬吠窦:狗在洞边叫。
"知有行商来买茶":想必是收购茶叶的商人来了。
"湔裙水满绿苹洲":去水边洗衣服,水面漫上了岸边的绿苹,
# 湔裙:一种风俗。旧俗于农历正月元日至月晦,士女酹酒洗衣于水边,以辟灾度厄。湔(jiān):洗涤,这里是打湿的意思。
"上巳微寒懒出游":三月三的天气春寒料峭,懒得出门。
# 上巳:农历三月初三,古代是上巳节,民俗在这一天去水边游玩、沐浴、野餐。作者在此诗后原注:吴下以上巳蛙鸣,则知无水灾。
"薄暮蛙声连晓闹":蛙声却从薄暮傍晚到拂晓,
"今年田稻十分秋":听这蛙声,想必今年也收成大好。
"新绿园林晓气凉":在植被茂盛的园林中,清晨的雾气有些凉,
"晨炊蚤出看移秧":早晨烧火做饭,顺便出来看看大家移秧。
# 蚤:同”早“,这是古文的习惯用法。
"百花飘尽桑麻小":春末了,百花都掉落了,但桑麻还没有长大,
"来路风来阿魏香":一阵风吹过,飘来了草药阿魏的浓郁药香味。
# 阿魏:一种药草,味道并不好闻,此处言香,当是作者表达对田园的喜爱。
"三旬蚕忌闭门中":在农历三月这整个月里,要举行闭门谢客的蚕忌习俗,
# 蚕忌:江浙一带习俗,养蚕人家在农历三月蚕的结茧期,关门闭户,不与人来往,谓之蚕忌。,三旬:三十日。
"邻曲都无步往踪":邻里之间在这个月里都没有来往的踪迹。
"犹是晓晴风露下":依然在清晨的晴朗微风与露水中,
"采桑时节暂相逢":只有等到采桑的时候,我们才能暂时相聚在一起。
"污莱一棱水周围":荒芜之地一稜距离水的周围,
# 一棱:农人以稜表示远近,一棱大约相当于一块田的距离。棱:一作稜。,污莱:洼下荒芜之地。
"岁岁蜗庐没半扉":每年狭小房子的窗户都没有开。
"不看茭青难护岸":用茭草较难护住岸边,
# 茭青:江南呼菰为茭,其新芽如笋,名“茭白”,故相对称已长成者为“茭青”。
"小舟撑取葑田归":小船撑取葑田而回家。
# 葑田:水域中的茭、菱等,经多年腐烂后形成的田。
"茅针香软渐包茸":茅草清嫩的芯芽不仅香软苦口,而且包着绒毛,十分可人,
# 茅针:茅草清嫩的芯芽。
"蓬櫑甘酸半染红":泛红的野草莓又甜又酸。
# 蓬櫑:野草莓。
"采采归来儿女笑":孩子们非常高兴的采摘很多次后才回家,
"杖头高挂小筠笼":手杖上面高挂着竹笼。
# 筠笼:竹笼。
"海雨江风浪作堆":在下着大雨波涛汹涌的水面上,
"时新鱼菜逐春回":最新鲜的海鲜鱼类按时间顺序跟着春天来了。
"荻芽抽笋河鲀上":把新鲜抽笋的荻芽与河豚同煮作羹,
# 河鲀:即河豚。
"楝子开花石首来":当榛子树开花后,就有黄花鱼可以吃啦。
# 石首:石首鱼,就是黄花鱼。,楝子:楝子树,一种落叶乔木,它开花之后,就该要入夏了。
"谷雨如丝复似尘":谷雨像丝线一样落在地上飞溅起来又像是尘土,
"煮瓶浮蜡正尝新":煮上一瓶有蜡封口的好酒,正是尝酒的好时候。
"牡丹破萼樱桃熟":牡丹花花朵刚刚有点颜色,还没有绽开,樱桃熟了,
"未许飞花减却春":不希望花落去因为花落了,春天就过了。
"雨后山家起较迟":下雨时山里人起床比较迟,应为不用劳作,
"天窗晓色半熹微":天窗里看出去天色仍然朦胧。
"老翁欹枕听莺啭":老翁在床上听着黄莺的啼叫,
# 欹:歪斜,这里同“倚”。
"童子开门放燕飞":小孩早早的起来放飞宿在家中的燕子。
"乌鸟投林过客稀":天色渐晚,鸟儿们都飞回林间、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
# 投林:回到树林。
"前山烟暝到柴扉":轻烟谈霭从山前渐渐飘起,暮色由远而近了。
# 柴扉:简陋的木门。,烟暝:烟霭、云气。
"小童一棹舟如叶":一个小孩驾着一条小船,远远望去就如一片树叶,
# 棹:船桨。
"独自编阑鸭阵归":原来他是赶着自家的鸭群踏上了回家的路。
# 编阑:也叫约阑,挡拦、赶拦的意思。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晚春田园杂兴十二首》是田园题材的七言绝句。诗人以平白浅直的笔触,细腻且直接地正面勾勒田园生活。诗中呈现出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田园风光图,有自然景致的美好、田家日子的祥和悠闲、农人们忙碌充实的劳作,尽显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有农产品带来的独特享受,给予读者美好的艺术体验。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在描绘田园景色时,融入个人情感。如“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借蝴蝶飞舞、菜花金黄以及田家无人来访的宁静景象,抒发诗人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喜爱,也暗含对闲适隐逸生活的向往。动静结合:前两句“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描绘了蝴蝶飞舞、田家宁静的静态画面,展现出乡村的静谧;后两句“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通过鸡飞、犬吠等动态场景,打破了前文的宁静,以动景衬托乡村平时的安静,动静相互映衬,使乡村生活的画面更加生动丰富。
3. 分段赏析
《晚春田园杂兴十二首(其一)》首篇诗作尽显潇洒之态。开篇两句,紫青的莼菜,裹挟着淡淡的荷叶清香,玉雪般的芹芽修长似薤草。诗人于溪边随性采摘野菜,权当晚餐。末句“短篷风雨宿横塘”,音韵和谐,画面感十足,颇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韵。“短篷”,若为竹字头,指有篷小船,小船、寂寥水塘与风雨,营造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此时横塘或指苏州,石湖曾有“年年送客横塘路”之句,苏州现今亦存横塘路。此诗借田园食材与亲身经历,尽显诗人对乡村质朴生活的体验与热爱,于简食陋宿间,体悟自然与生活的本真。《晚春田园杂兴十二首(其二)》诗中所绘,仍是那片熟悉的湖莲旧荡,藕已被农人新翻。初生的荷叶小巧玲珑,状若铜钱,悄然没过昔日水涨的痕迹。“荷钱”一词,将荷叶的形态描绘得生动贴切。黄梅时节,天气多变,风浪渐紧,农人深知这初生的小荷难以抵挡。“斟酌”二字,精准地刻画出农人对天气的审慎考量,于是赶忙在水的外围种下芦根,为小荷筑起一道保护屏障。此诗聚焦农事活动,尽显农人对自然环境的敏锐洞察与应对智慧,深刻体现出乡村生活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晚春田园杂兴十二首(其三)》勾勒出一幅日常农村的静谧景致。胡蝶,即蝴蝶,成双成对地在金黄灿烂的菜花间翩跹飞舞。白昼渐长,田家鲜少有客人到访,整个村子沉浸在一片悠然的宁静之中,从正面生动展现出乡村日常风貌,同时也点明此时正值晚春。后两句笔锋突转,描绘茶商到来时的动态场景。鸡飞越过篱笆,狗在洞穴中狂吠,原来是行商前来收购茶叶。本是动景,却进一步反衬出平日乡村的宁静。全诗从乡村生活场景切入,既有蝶舞菜花的祥和之美,又有行商到访的活力之态,尽显乡村生活的多元与丰富。《晚春田园杂兴十二首(其四)》描绘出暮春之景,人们前往水边湔裙,水面上涨,淹没了长满绿苹的洲渚。“湔裙”这一古老民俗,为画面增添文化底蕴。上巳时节,本应热闹非凡,却因微寒天气,诗人懒得出门。上巳过后便迎来农忙,而薄暮至拂晓,蛙声持续喧闹,诗人借此预兆今年水稻将大获丰收。全诗从生活场景切入,借景与声,既展现时节特点,又蕴含农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殷切祈愿。《晚春田园杂兴十二首(其五)》勾勒园林新绿、晓气清凉之景,尽显田园清新。农民早起炊饭后,赶忙查看移秧,农事繁忙。暮春百花凋零,桑麻尚小,阿魏虽臭,其香却随风弥漫,从嗅觉添田园之韵,尽显乡村质朴与真实。《晚春田园杂兴十二首(其六)》此诗围绕“蚕忌”展开,养蚕的三十天里,家家户户闭门,邻里间不见往来。唯有晓晴风露的采桑时刻,大家才得以短暂碰面。寥寥数语,尽显乡村因农事形成的独特节奏,以及邻里间别样的互动模式。《晚春田园杂兴十二首(其七)》诗中,洼下荒芜之地被水环绕,破旧蜗庐常被水没半扉。茭青于护岸意义重大,农人深知这一点,便撑着小舟,辛勤取回葑田。寥寥数语,尽显水乡农民与自然相处、抗争的不易,凸显乡村生活的艰辛。《晚春田园杂兴十二首(其八)》此诗聚焦暮春乡野,满是生活情味。茅针,乃茅草待放之花苞,藏身绿茎,尖白鲜嫩,轻尝一口,清香爽口,尽显“香软”特质。“蓬櫑”或是草编容器,所盛野果半已染红,酸甜诱人,呈现出暮春果实成熟之景。后两句笔锋一转,描绘孩子们采摘归来的欢乐画面,他们欢声笑语,将装满收获的小竹笼高高挂在杖头,童趣盎然,尽显乡村暮春物产丰富,以及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生活状态。《晚春田园杂兴十二首(其九)》诗作开篇,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之景,海上与江上风雨大作,浪涛如堆。随着春日的脚步临近,“时新鱼菜逐春回”,新鲜的鱼与蔬菜应季而来,满是生机。荻芽蓬勃抽长,似破土之笋,河豚也随之溯流而上;楝树花开之际,石首鱼如期现身。诗句精准捕捉暮春时节自然与物产的变化,生动体现乡村生活与自然的深度交融,尽显自然馈赠为乡村带来的活力与美好。《晚春田园杂兴十二首(其十)》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出谷雨时节的朦胧景致,细雨如丝缕、似微尘,纷纷扬扬洒落人间。“煮瓶浮蜡正尝新”一句,描绘出人们在此时煮酒品新的惬意画面,或许是将酒置于瓶中加热,酒液上浮着蜡花,人们借此享受春日新鲜滋味。接着,“牡丹破萼樱桃熟”,展现出暮春时节万物蓬勃的生命力,牡丹绽放出娇艳花朵,樱桃也迎来成熟时刻。末句“未许飞花减却春”,则抒发诗人对暮春的眷恋,即便飞花渐起,也绝不允许春天的美好就此削减,饱含对时光匆匆的喟叹。《晚春田园杂兴十二首(其十一)》春雨轻洒,山家的清晨悠悠拉开帷幕。天光透过天窗,带着雨后独有的湿润与熹微,悄然漫入屋内,唤醒了沉睡的一切。年迈的老翁斜倚在枕上,双目微阖,嘴角噙着一抹笑意,静静聆听着屋外黄莺婉转啼鸣,沉醉在这自然的乐章里。而那好动的童子,早已迫不及待地翻身下床,蹦蹦跳跳地来到门前,一把推开屋门,放飞了在檐下徘徊的燕子。一老一少,一静一动,相映成趣,生动勾勒出乡村生活的悠然与祥和,满溢着宁静的诗意。《晚春田园杂兴十二首(其十二)》首联描绘傍晚时分,鸟儿归巢,过客稀少,前山被烟雾笼罩,暮色渐至柴门的宁静画面。尾联刻画小童独自划船,驱赶鸭群归家的场景,“舟如叶”形象地写出小船的小巧,“独自编阑鸭阵归”展现出小童的能干与乡村生活的质朴。此诗营造出乡村傍晚静谧的氛围,体现出乡村生活的悠然自得。
上一篇:宋·连文凤《纨扇》
下一篇:宋·罗大经《王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