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xìng
·
·
liǎng
zhū
táo
xìng
yìng
xié

朝代:宋作者:王禹偁浏览量:3
liǎng
zhū
táo
xìng
yìng
xié
zhuāng
diǎn
shāng
zhōu
shǐ
使
jiā
shì
chūn
fēng
róng
yīng
chuī
zhé
shù
zhī
huā

译文

两株桃树和杏树斜映着篱笆,点缀着商山团练副使的家。为什么春风竟然容不得这些,惊走了莺黄又吹折数枝花。

逐句剖析

"两株桃杏映篱斜":两株桃树和杏树斜映着篱笆,

# 篱:篱笆。

"妆点商州副使家":点缀着商山团练副使的家。

# 副使:作者当时任商州(今属陕西)团练副使。

"何事春风容不得":为什么春风竟然容不得这些,

# 何事:为什么。

"和莺吹折数枝花":惊走了莺黄又吹折数枝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是宋代诗人王禹偁的七言绝句。此诗首句描绘出住所竹篱下桃杏斜倚之景,展现住所简陋却因桃杏添生机;次句点明地点与自身身份,透露出虽被贬仍有生活慰藉。后两句笔锋一转,以设问“何事春风容不得”抒发内心愤懑,再通过“和莺吹折数枝花”描绘春风折花惊莺之景,以乐景衬哀情,借物抒情,将自身蒙冤受贬的愤懑、生活的孤寂凄凉以及对皇帝昏庸的谴责之情委婉道来。全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借寻常意象,运用精妙手法,于平淡中见奇崛,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是王禹偁因多次上书言事得罪皇帝,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从开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所作。诗人在此困苦条件下空怀壮志,无所事事,以“拜章期悟主”却无辜被贬,心情十分愤懑,于淳化三年(992年)春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描绘了风折花枝的景象,通过触事兴感的形式,以咏叹这样的琐事来曲折隐微地反映诗人凄苦的生活,抒发了心头的难言之痛。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描绘出桃杏花开、装点住所的美好之景,而“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展现出美好被春风破坏,以乐景反衬出诗人被贬后生活的孤寂凄凉。象征:“两株桃杏映篱斜”中诗人以桃花杏花自比,“何事春风容不得”里用春风暗指皇帝和佞臣,借桃杏、春风等自然元素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分别代表了作者自己和造成其不幸遭遇的势力。这种手法通过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来传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借物抒情:诗人借“两株桃杏”被春风吹折、黄莺被惊走这些景象,抒发自己蒙冤受贬之情,也表达对皇帝昏庸无知的谴责。

3. 分段赏析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首句“两株桃杏映篱斜”,描绘出住所竹篱下桃杏斜倚的画面,从形象角度看,呈现出住所的简陋却因桃杏有了生机,在语言上简洁生动地勾勒出场景,为后文抒情做铺垫。第二句“妆点商州副使家”,点明地点与诗人身份,“妆点”一词从语言上生动展现出桃杏对诗人住所的点缀作用,同时在内容主题上,透露出诗人虽被贬却仍有生活的些许慰藉。第三句“何事春风容不得”,运用设问的修辞,从表达技巧角度,以疑问语气强烈抒发诗人内心的愤懑,诗人内心的不平在这一问中尽显。第四句“和莺吹折数枝花”,形象地描绘出春风不仅吹折花枝还惊走黄莺的场景,从内容主题上,借这一景象,诗人以乐景衬哀情,用桃杏花开、黄莺啼鸣的美好被破坏,反衬出自身生活的孤寂凄凉,又以桃花杏花自比、春风暗指皇帝和佞臣,借物抒情,抒发蒙冤受贬之情以及对皇帝昏庸的谴责。

4. 作品点评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以短小的绝句形式,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诗中未用一典,却蕴含极为丰富、深远的意蕴。诗人通过简洁质朴的语言,生动描绘桃杏、春风、黄莺等寻常意象,借景抒情,巧妙运用反衬、比喻等手法,将自身蒙冤受贬的愤懑与对生活的复杂情感委婉道出。此诗风格蕴藉,以小见大,以细腻笔触反映深刻主题,于平淡中见奇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蔡宽夫诗话》云:诗人作此诗后,其子嘉祐曾提出第一首后半与杜甫诗“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相似,建议改写。诗人听后欣然说道:“我所作诗句的精诣,竟然能够暗合杜子美么!”不但没改,反而又咏一首诗道:“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成大《醉落魄·栖乌飞绝》

下一篇:宋·陆游《朝中措·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