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钱塘三五夜":杭州城的元宵夜,
# 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
"明月如霜":明月好似霜,
"照见人如画":照得人好似一幅画。
# 照见人如画: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帐底吹笙香吐麝":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
# 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
"更无一点尘随马":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 更无一点尘随马: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唐人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一作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
# 山城:此处指密州。
"击鼓吹箫":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
# 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周礼》:“凡国祈年于田租,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农神)。”王维《凉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乍:一作“却”。社:农村节日祭祀活动。
"乍入农桑社":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
"火冷灯稀霜露下":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
"昏昏雪意云垂野":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 昏昏雪意云垂野:意谓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没有,只有云垂旷野,意浓浓。垂:靠近。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的词。词的上阕追忆钱塘上元夜的繁华热闹,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夜的冷清寂寥,通过两地上元节景象的鲜明对比,抒发了词人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全词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
2. 写作手法
对比:上阕极力渲染钱塘上元节的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如“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下阕描写密州上元节的冷清寂寞,“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作者心境的落差。借景抒情:下阕中“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的寒冷、昏暗景色,衬托出作者在密州的孤独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开篇“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苏轼回忆起在钱塘过元宵节的情景。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灯火”点明节日氛围,“三五夜”即正月十五夜,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此时的钱塘城灯火辉煌。“明月如霜”从视觉角度描绘月光皎洁明亮,如霜般清冷;“照见人如画”则展现出在月光映照下,人群姿态各异,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生动地烘托出节日的热闹与美好。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帐篷里传出悠扬的笙箫声,空气中弥漫着如麝香般浓郁的香气,街道干净整洁,骑马之人经过也不会扬起尘土,尽显一派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欢乐与温馨,也流露出词人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作者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下阕描写密州上元,笔锋一转,“寂寞山城人老也”,直接点明词人在密州的心境。“寂寞”二字奠定了下片的情感基调,“山城”突出密州的偏远,与钱塘的繁华形成鲜明反差,而“人老也”则透露出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描述密州百姓在元宵节的活动,他们吹箫打鼓,去参加农桑社祭,这与钱塘的节日氛围截然不同,少了许多繁华,多了质朴的乡土气息。“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灯火微弱,寒霜露水浓重,天空中阴云低垂,仿佛要降下大雪,整个画面充满了寒冷、孤寂的氛围,与上片钱塘的热闹形成强烈对比,进一步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同时也表达出他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无奈和伤感。
4. 作品点评
《蝶恋花·密州上元》一词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其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
# 小词以白描手法勾画了两地不同的上元节,宛如互相比照的两幅风俗画,钱塘的繁闹,正为古朴清寂的山城作了反衬,也隐隐透露了作者初临山城的寂落感。
现代吉林大学教授、苏轼研究专家王洪《唐宋词精华分卷》
上一篇:宋·杨万里《昭君怨·赋松上鸥》
下一篇:宋·苏泂《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