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不厌百回读":旧书读一百遍也不厌倦,
# 厌:嫌弃;憎恶。
"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深思你自然知理。
# 自知: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子:指安惇。
"他年名宦恐不免":以后名利官爵都少不了你,
# 恐不免:恐怕免不了。,名宦:指做官。,他年:将来。
"今日栖迟那可追":今天的失意不要再提。
# 追:追求。,栖迟:飘泊失意。
"我昔家居断还往":我曾居家读书不和人来往,
# 昔:从前,过去。
"著书不复窥园葵":写书不看园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后来东游谋爵位,
# 朅:离去。
"弃去旧学从儿嬉":抛弃所学做官如儿戏。
"狂谋谬算百不遂":谋算皆错百事不顺,
# 遂:顺心;称意。
"惟有霜鬓来如期":只有白发不负约期。
# 霜鬓:白色的鬓发。
"故山松柏皆手种":故乡山上松柏都是我种,
"行且拱矣归何时":离开时两手合围,归去不知什么时期。
"万事早知皆有命":万事早知都有命运安排,
"十年浪走宁非痴":十年奔走难道还不痴愚?
"与君未可较得失":跟你不可以比谁得谁失,
"临别惟有长嗟咨":临别只有长叹息。
# 嗟咨:慨叹。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是一首七言古诗,同时也是一首送别兼抒怀诗。这首诗介绍了苏轼对安惇的劝勉与鼓励,描绘了一个既勤奋读书又面临科举失利的秀才形象,同时也体现了苏轼自己为官十年的复杂心境和对人生得失的深刻反思。诗中营造了一种既深情又略带哀愁的氛围,表达了苏轼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对学问的重视、对仕途的淡然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感慨。通过这首诗,苏轼不仅劝慰安惇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学业,同时也借自己的经历向友人传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用典:“著书不复窥园葵”引用了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目不窥园的典故,以此形容自己当年读书的刻苦与专注。“万事早知皆有命”则隐含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可能暗含了对古人关于命运观念的引用或借鉴。借代:“儿嬉”借代指追求功名过程中的轻浮与玩乐,以此表达对当年放弃学业的悔恨。夸张:“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中,“浪走”和“痴”的夸张表达,强调了人生选择的盲目性和对过去岁月的悔恨。设问:“归何时?”以设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归期的期盼与无奈。直抒胸臆:诗中多处直接表达了苏轼的情感和观点,如“今日栖迟那可追”、“惟有霜鬓来如期”等,直接抒发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茫。比喻:可以将“故山松柏皆手种”中的松柏比喻为自己成长的见证或人生的里程碑,与自身漂泊不定的现状形成对比。
3. 分段赏析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开篇即点明主题,强调经典书籍的价值在于反复阅读,深入思考。通过熟读深思,读者能够自行领悟书中的深意,这是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是智慧积累的途径。“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凄迟那可追”:诗人在此表达了对未来仕途的担忧,以及对当前境遇的无奈。他意识到,或许未来难以避免步入仕途,但今日所经历的凄凉与迟滞,却已无法挽回。这里既有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也有对过往的反思与遗憾。“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暇窥园葵”:回忆往昔,诗人曾专心于著书立说,以至于无暇观赏园中的葵花。这里通过“断还往”与“不暇窥园葵”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与对世俗事务的超脱态度。“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从儿嬉”:然而,诗人也曾为了追求功名而东游,甚至暂时放弃了旧有的学业,沉迷于世俗的玩乐之中。这里的“慕人爵”与“弃去旧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诗人承认自己的狂妄计划与错误决策大多未能实现,唯有岁月无情,白发如期而至。这里既是对过往错误的自省,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慨。“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诗人回忆起故乡亲手栽种的松柏,如今已长成合抱之木,而自己却不知何时能归。这里通过对故乡景物的怀念,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与归期无望的惆怅。“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诗人逐渐领悟到,世间万物皆有定数,自己过去十年的漂泊与追求,或许只是徒劳。这里的“早知皆有命”与“浪走宁非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接受与对过往的反思。“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最后,诗人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离别,认为无法简单比较得失。在临别之际,他只能发出长长的叹息与感慨。这里的“未可较得失”与“长嗟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与对离别的无奈。
4. 作品点评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是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巧妙地以读书为引子,将诗人对人生、学问、名利、故乡及命运的深刻思考交织其中。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深刻反思与对学问的珍视,更流露出对人生归宿的深切向往。此诗意境悠远,情感丰富,既透露出对过往经历的淡然超脱与对未来的复杂期许,又彰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致远。
# 送其失解归而乃勉以读书,朋友切磋之义莫过于此。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
上一篇:宋·丘葵《养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