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枕厌长夜":失眠的人总是厌烦这漫漫长夜,
# 倦枕:即对枕头厌烦,就是失眠。
"小窗终未明":窗户仿佛永远也见不到光亮似的。
# 未明:未见天亮。
"孤村一犬吠":荒寂的孤村中传来狗吠声,
"残月几人行":那是几个行人在残月下赶路。
# 残月:这里当指天将明的月亮。
"衰鬓久已白":鬓发早已稀疏斑白,
# 衰鬓:人老而头发稀少。
"旅怀空自清":旅途的情思空空胸中静。
# 清:清苦。,旅怀:客居情怀。
"荒园有络纬":眼前荒园中阡陌纵横,纺织娘声声叫个不停,
# 络纬:即蟋蟀,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虚织竟何成":不断空鸣叫哪能有功成?
# 虚织:庾信《奉和赐曹美人》:“络纬无机织。”孟郊《杂怨三首》:“暗蛩有虚织。”此暗用其意。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倦夜》是一首五言律诗,是一首感寓诗,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当下那充满坎坷、失意潦倒生活的无限怅然与感怀。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诗歌通过对夜晚景象的描写来抒发情感。如“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描绘了孤村之中犬吠声声,残月下仅有寥寥几人行走的画面,营造出孤寂、冷清的氛围,借此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细节描写:“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中“一犬吠”“几人行”这些细节,生动地勾勒出夜晚村落的寂静和行人稀少的情景,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象征:尾联“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以荒园中的络纬(纺织娘)徒劳地纺织却毫无成果,象征自己虽有抱负却无法实现,政治上绝望失意,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无奈和痛苦。
3. 分段赏析
《倦夜》一诗,首联“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将一位失眠者的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那人枕着疲倦,满心厌恶这漫漫长夜,巴望着天快些亮,可小窗始终不见曙光,黑夜好似无尽头般。“厌”字与“终”字,有力地凸显出作者已然失眠许久,烦躁情绪在心底蔓延,对黎明的到来充满了急切的期盼。究其失眠缘由,或许是被贬后的不幸遭遇,或许是对前途未卜的深深忧虑,又或许是生活的重重艰难,亦或是对自己年老却一事无成的悔恨,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搅得他难以入眠。颔联“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从这诗句可推测,作者恐怕已失眠多时,时间或许已至五更之后,黎明的曙光即将破晓。在通常情况下,深夜里鲜少有人行走,只有那些为生计奔波的人,才会在黎明前早早起身赶路,从而引得犬吠声起。“孤村”二字,点明了作者所处的孤寂环境;“残月”则巧妙地暗示了时间。这两句诗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了荒僻孤村在黎明前夕的景象,同时也将作者内心的那份寂寞烘托得淋漓尽致。颈联“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此时的苏轼,两鬓早已斑白。在北宋时期,官员的仕途极不稳定,频繁调动,常常居无定所,就如同苏轼所说的“莫笑官居如传舍”,他对此深有体会。这里的“旅怀”,正是他对这种漂泊不定、难以安居生活的真实写照。尾联“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作者以荒园中的络纬自喻,心中满是感慨。他觉得自己虽有一番抱负,却未能真正做出多少有益于百姓的实事,恰似那络纬整日“织呀织”,忙忙碌碌,实则不过是一场空,终究是“虚织”罢了,透露出深深的无奈与自责。
4. 作品点评
苏轼的《倦夜》,读来与柳宗元诗作颇有几分相似。诗里,“厌长夜”道尽对漫漫黑夜的厌倦,“小窗”营造出逼仄空间感,“孤村”“残月”勾勒出孤寂清冷的画面,“衰鬓”尽显岁月沧桑,“荒园”更添荒芜萧索,“旅怀”则直白吐露旅途愁绪。再配上静夜中犬吠声声,整体氛围阴寒、孤独又凄苦。这和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所营造的意境如出一辙。另外,柳诗《郊居岁暮》里“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野迥樵唱来,庭空烧尽落”,同样展现出远离尘世的孤寂与年末时的落寞之感。由此不难看出,苏轼在创作中,偏爱借鉴柳诗里这些独特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
# 字字唐人。
明袁宏道《东坡诗选》
# 虚廓寂寥,具臻妙境。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结有意致,遂令通体具有归宿,若非此结,则成空调。
清纪昀《纪评苏诗》
# 写景如在目前,而绝不费力,故佳。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宋·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
下一篇:宋·郑獬《行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