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ān
ěr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shōu
wēi
kāi
píng
lán
jiàn
cuī
wéi
chuí
tiān
yún
duān
xià
kuài
xióng
fēng
hǎi
shàng
lái
lǎo
fēng
suì
chú
shū
fàng
zhú
chén
huí
cán
nián
bǎo
fàn
dōng
lǎo
néng
zhuān
wàn
shì
huī

译文

傍晚时分,云开雨散,雷电也收起威势。我凭倚着栏杆,独自观赏大自然的瑰丽。一双彩虹自云端垂天而下,雄风从海上吹来顿感快意。村野老人发出丰年的赞歌颂语,圣上的赦书将把流放的大臣放回。苏东坡已至晚年,只求余生吃饱饭,有一块地能退居隐身即可,其他万事俱成灰。

逐句剖析

"霹雳收威暮雨开":傍晚时分,云开雨散,雷电也收起威势。

# 霹雳收威暮雨开:比喻朝政更新。霹雳:疾猛之雷。暮雨:傍晚的雨。

"独凭栏槛倚崔嵬":我凭倚着栏杆,独自观赏大自然的瑰丽。

# 倚崔嵬:依傍嵯峨的高山。崔嵬:山高的样子。,栏槛:栏杆。一作“阑槛”。

"垂天雌霓云端下":一双彩虹自云端垂天而下,

# 雌霓:霓即虹。《埤雅》:“虹常双见,鲜盛者雄,其暗者雌。”双虹并出,色彩浅淡者为雌霓。这里似暗喻小人。

"快意雄风海上来":雄风从海上吹来顿感快意。

# 雄风:凉爽的风。宋玉《风赋》:“此大王之雄风也。”此句隐以雄风喻王命。又柳永《竹马子》词:“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残暑。”为此联所化用。

"野老已歌丰岁语":村野老人发出丰年的赞歌颂语,

# 丰岁:丰收年。,野老:村野老人。

"除书欲放逐臣回":圣上的赦书将把流放的大臣放回。

# 除书:拜官之诏书。除去旧官,改授新官日除。这里指令苏轼移廉州安置的诰命。

"残年饱饭东坡老":苏东坡已至晚年,只求余生吃饱饭,

# 残年饱饭:化用杜甫《痛后过王倚饮赠歌》:“但得残年饱吃饭”句。残年:一生将尽的年月,指人的晚年。

"一壑能专万事灰":有一块地能退居隐身即可,其他万事俱成灰。

# 一壑能专:占有一丘一墼。陆云《逸民赋序》:“古之选民,或轻天下,细万物,而欲专一丘之欢,擅一壑之美。”这里指有一块地能退居隐身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儋耳》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作品首联通过描绘雷雨过后的黄昏景象,展现了作者独自登高远眺的情景。颔联则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既描写了眼前的实景,也隐喻了时局的变化;颈联记录了诗人经历的双重喜悦:一是当地百姓因丰收而欢庆,二是自己即将获得赦免并返回内地的消息;尾联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与对年老体衰的感慨。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朝政更新带来的希望和快乐之情,又流露出岁月流逝、理想破灭后的伤感。前三联展现出一种清雄豪迈的气息,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深厚的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儋耳》这首诗是苏轼在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创作的。在此之前,苏轼因被指控讽刺先朝而遭到贬谪,先后被流放到惠州和儋耳等地。然而,在元符三年正月,随着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继位以及向太后摄政,政治局势发生了有利于原元祐党人的变化。许多之前被贬的官员得到了平反或迁回内郡居住的机会。当时已经六十五岁的苏轼也在五月时接到命令调往廉州,《儋耳》一诗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儋耳》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展现了苏轼在得知自己被赦免并即将返回内地时的喜悦心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在晚年面对人生种种变迁后的深刻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垂天雌霓云端下”与“快意雄风海上来”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雌霓的暗淡与雄风的快意相互映衬,突出了政敌失势与诗人即将北归的喜悦心情。用典:诗中“除书欲放逐臣回”一句,运用了赦免逐臣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北归的渴望和期待。同时,“东坡老”也是诗人自号,体现了诗人的身份和心境。象征:“霹雳收威暮雨开”一句,以霹雳收威暗喻哲宗去世、徽宗继位,朝政更新,同时“暮雨”的“暮”也暗示了以前朝政的昏暗,“开”则表现了对新朝政的期待。

3. 分段赏析

《儋耳》首联描绘了一幅雷雨过后的黄昏图景,作者孤身登临高处,倚栏远眺。此处,雷霆与霹雳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生动刻画,更暗含深意,隐喻着哲宗的驾崩与徽宗的登基,朝政迎来新的篇章。“暮雨”之“暮”,一语双关,既指黄昏时分的细雨,又象征着过往朝政的阴霾与混沌;“开”字则寓意着徽宗继位后带来的希望,仿佛朝政即将迎来曙光,一扫往日的党争阴霾。然而,苏轼此时的乐观仅是基于对徽宗的初步印象,尚未洞察其真实面目。对句中的“独”字,与出句的欣喜之情形成鲜明对比,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为尾联的转折埋下了伏笔。颔联以登高所见的景象寓言时局,堪称全诗精华。夏日雨后的彩虹本是美景,但苏轼却选择以暗淡的雌霓入诗,寓意深远。此时,迫害元祐党人的权臣已遭台谏弹劾,雌霓的出现正象征着政敌的失势。而“雄风”一词,不仅描绘了来自海上的强劲之风,更暗指徽宗内移诏命的降临,为苏轼带来了归乡的曙光。颈联记录了两重喜悦:一是野老之乐,苏轼初至儋州时,恰逢连年灾荒,而元符三年却喜获丰收,这让他与海南人民同喜;二是诗人之喜,长期的谪居生活让苏轼无时无刻不渴望北归,而赦书的到来终于让他看到了归乡的希望,心中充满了喜悦。尾联则转向诗人对未来的打算,表达了年岁已高、别无所求的淡泊心境。尽管政治上的打击让他时感心灰意冷,但内心深处那份“报国心犹在”的情怀却始终未曾消逝。诗的末句虽略显消沉,但全诗基调清雄慷慨,充满了浩然之气,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的高尚情操与不屈精神。

4. 作品点评

《儋耳》一方面表现出他对朝政更新充满希望和喜悦;另一方面,他也流露出年事已高、万念俱灰的感伤。全诗情感丰富,既有清雄慷慨的气息,又透露出一丝消沉的情绪,但总体基调仍保持了苏轼一贯的豁达与乐观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第二联)奇警。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

# 崷崪雄姿,经挫折而不稍损抑。浩然之气,于此见其心声。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徐钧《谢惠连》

下一篇:宋·晏几道《采桑子·年年此夕东城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