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òu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fán
lóng
shí
lǎo
cuī
shēn
cáng
kěn
méi
tiān
qīng
míng
liáo
ér
tóng
chū
jiàn
jīng
cāi

译文

困于樊笼靠人供食老来受尽摧残,华美姿容深藏不露,岂肯自我宣扬。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时候,姑且吐露一下,儿童们初次见到它时,相互之间都感到惊讶并猜测。

逐句剖析

"樊笼寄食老低摧":困于樊笼靠人供食老来受尽摧残,

# 老低摧:憔悴。柳宗元《闵生赋》:“心沉抑以不舒兮,形低摧而自愍。”,樊笼:关养禽鸟的笼子。

"组丽深藏肯自媒":华美姿容深藏不露,岂肯自我宣扬。

# 肯自媒:不肯炫耀自己。自媒,即自炫。

"天日清明聊一吐":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时候,姑且吐露一下,

# 聊一吐:姑且吐一吐绶。

"儿童初见互惊猜":儿童们初次见到它时,相互之间都感到惊讶并猜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吐绶鸡》是北宋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吐绶鸡为题材,借物抒情。首句描绘吐绶鸡被困樊笼、寄食度日,老态低摧之状,暗喻人才被困不得施展的境遇。次句“组丽深藏肯自媒”,写吐绶鸡虽有华美羽毛却深藏不露,不肯自我炫耀,象征有才华者不事张扬的品格。后两句笔锋一转,写天日清明时,吐绶鸡偶尔吐出绶带,引得儿童惊猜,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与趣味性。王安石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吐绶鸡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虽怀才不遇,但仍有待时而发、一展抱负的志向。整首诗语言凝练,寓意深刻,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象征,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匠心,在咏物诗中别具一格,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介绍了吐绶鸡在樊笼中寄食、精神低落且深藏美丽不愿自我炫耀的状态,描绘了天日清明时它偶尔一吐心声,引得儿童初见时相互惊讶猜测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借吐绶鸡被困樊笼的处境,抒发了自身被官场束缚、才华不得施展的苦闷与无奈,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2. 分段赏析

首句“樊笼寄食老低摧”,描绘吐绶鸡被困于樊笼之中,以残羹剩饭为食,年老体衰、精神萎靡的状态。这里以“樊笼”象征束缚与困境,形象地展现出吐绶鸡的不幸遭遇,也暗示诗人自身在官场中受束缚的处境。次句“组丽深藏肯自媒”,“组丽”指吐绶鸡美丽的羽毛,它即便有华丽的外表,却深藏不露,不肯自我炫耀。“肯自媒”三字,赋予吐绶鸡以人的品性,进一步烘托出其高洁、不随波逐流的特质,也映射出诗人不屑于自我标榜、追求内在品质的精神。第三句“天日清明聊一吐”,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吐绶鸡偶尔吐露心声。“聊一吐”表现出它平日里的压抑,此时得以短暂释放,也暗示诗人在困境中渴望有机会抒发内心的抱负与情感。尾句“儿童初见互惊猜”,儿童初次见到吐绶鸡吐露心声的奇特景象,相互惊讶猜测。此句从侧面烘托出吐绶鸡行为的与众不同,也反映出诗人新奇的想法和独特的行为在世人眼中难以被理解,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无奈。整首诗借物抒情,含蓄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端礼《并蒂芙蓉》

下一篇:宋·黄庭坚《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