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chéng
wài

朝代:宋作者:汪元量浏览量:3
yìn
cháng
chéng
fán
shuǐ
jié
shuǐ
jié
jiāng
nài
kěn
xiē
jūn
kàn
cháng
chéng
zhōng
jìn
shì
lóu
lóu
qiān
nián
yóu
qiě
wèi
miè
kōng
xián
qiān
nián
yuān
yuān
shí
xuě
lóng
yuǎn
cháng
chéng
jiǔ
bèng
liè
tàn
lóu
qiū
yuè

译文

在长城边的水窟旁让马饮水,马群众多,使得这里的水都枯竭了。水都枯竭了该怎么办呢,马儿因为干渴而不停地嘶鸣,不肯停歇。您看那长城里面,到处都是人的骷髅骨头。这些骷髅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到现在还没有消失不见。白白地含着这千年的冤屈,这样的冤屈什么时候才能得以昭雪呢。秦始皇已经离去很久很久了,长城也早就破败开裂了。我不禁为这些骷髅叹息,它们仿佛每个夜晚都在对着秋天的月亮哭泣。

逐句剖析

"饮马长城窟":在长城边的水窟旁让马饮水,

"马繁水枯竭":马群众多,使得这里的水都枯竭了。

# 繁:多。

"水竭将奈何":水都枯竭了该怎么办呢,

"马嘶不肯歇":马儿因为干渴而不停地嘶鸣,不肯停歇。

"君看长城中":您看那长城里面,

"尽是骷髅骨":到处都是人的骷髅骨头。

"骷髅几千年":这些骷髅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

"犹且未灭没":到现在还没有消失不见。

"空衔千年冤":白白地含着这千年的冤屈,

"此冤何时雪":这样的冤屈什么时候才能得以昭雪呢。

"祖龙去已远":秦始皇已经离去很久很久了,

# 祖龙:指秦始皇。

"长城久迸裂":长城也早就破败开裂了。

# 迸裂:迸坏破裂。

"叹息此骷髅":我不禁为这些骷髅叹息,

"夜夜泣秋月":它们仿佛每个夜晚都在对着秋天的月亮哭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长城外》是宋代汪元量创作的五言古体诗。此诗开篇描绘长城窟边饮马、水竭马嘶的凄凉场景,进而描写长城中累累骷髅,展现出修筑长城过程中无数生命的消逝;接着抒发骷髅千年含冤未雪的悲愤,以及对秦始皇(祖龙)筑城之举的批判,又以长城迸裂暗示岁月流逝。全诗以质朴的语言,真实揭露了长城修筑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饱含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对统治者暴政的悲愤控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批判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词人

汪元量(1241?~1304?),南宋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是宋宫廷琴师,蒙元灭宋被掳北去,以亲身经历而形诸歌诗,颇能反映宋亡前后实况。汪元量的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部分作品有“诗史”之称。其诗风初为江湖体,自经离乱,转师杜甫,眷恋故国,诗风一变而为苍凉悲愤;也有一些山水诗,格调明快。其词多写宫庭生活,善于写景状物,以清丽见长;德祐之难后,词风眷怀故国,情深语直。代表作品有《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湖州歌》98首。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汪元量为了抒发自己心中的亡国之痛,同时也道出了宋朝广大遗民的心声。在宋恭帝赵显北赴上都的行程中,汪元量亲身经历了这一屈辱的过程,途中他目睹了“水枯竭”的萧瑟景象、累累“骷髅骨”的悲惨场景,这些景象激发了他内心的悲愤之情,从而写下此诗,以“千年冤”等词句倾诉着亡国的哀伤与愤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饮马长城窟,马繁水枯竭。水竭将奈何,马嘶不肯歇”:开篇描绘出一幅凄凉的画面,长城外的水窟本是供马饮水之处,然而因马群繁多,水源枯竭。“水竭将奈何”一句,写出了面对困境的无奈。“马嘶不肯歇”则通过马的嘶鸣,生动地表现出其对饥渴的抗争,也从侧面烘托出环境的恶劣,给人一种荒凉、紧迫之感。“君看长城中,尽是骷髅骨。骷髅几千年,犹且未灭没”:诗人将视角转向长城内,展现出遍地骷髅骨的惨状。“君看”二字,引导读者去关注这一触目惊心的场景。“几千年”“犹且未灭没”强调了这些骷髅存在的时间之久,暗示了历史的沉重和苦难的延续,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空衔千年冤,此冤何时雪”:此句直接抒发了对这些冤魂的同情与感慨。“空衔”写出了冤屈的无处申诉,“千年冤”“何时雪”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冤屈的深刻反思和对正义的渴望,蕴含着对造成这种苦难的统治者的批判。“祖龙去已远,长城久迸裂”:“祖龙”指代秦始皇,他已离去很久,而长城也早已破败不堪。这两句既点明了时间的久远,又象征着秦朝统治的衰落和历史的变迁。长城的迸裂,不仅是其本身的损坏,更暗示了曾经的辉煌与残酷都已成为过去,只留下无尽的沧桑和悲凉。“叹息此骷髅,夜夜泣秋月”:结尾两句,诗人以叹息收束全诗,表达了对长城中骷髅的怜悯之情。“夜夜泣秋月”描绘出一幅凄凉的画面,仿佛这些骷髅在每个夜晚都对着秋月哭泣,营造出一种哀怨、悲怆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全诗的悲剧色彩,也让读者沉浸在对历史苦难的深深思考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龙高《东阁》

下一篇:宋·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