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江口月初弦":西津江口,一钩初月天上悬,
# 初弦:又叫上弦。《释名》说:“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弦也。”农历每月的初八、初九时,月亮缺上半,故称“上弦”。,西津:指西津渡,润州(今江苏镇江市)西面之渡口,在今镇江西北九里,与金山隔水相望,是当时南北交通要道。江淹《杂体陆平原羁宦》诗:“流念辞南,衔怨别西津。
"水气昏昏上接天":江中水气,迷迷蒙蒙上接天。
"清渚白沙茫不辨":清江水,白沙滩,模糊一片难分辨,
# 沙:指沙滩。,渚:水边的小块陆地,此处指水。
"只应灯火是渔船":只有点点灯火,分明是渔船。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诗中描绘了金山夜晚的景色,通过“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气昏昏上接天”分写江上明月与蒙蒙水气,又以“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描绘月下之景,四句诗组合成一幅优美的金山晚眺图景。诗人借景生情,将情感蕴含于景物描写中,隐隐传达出羁旅之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气昏昏上接天”,以江上明月与水气弥漫之景,及“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的月下朦胧之景,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虽未直接明说内心情绪,但从这些景物营造出的朦胧、悠远氛围中,隐隐传递出一种羁旅之感,使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绪。
3. 分段赏析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气昏昏上接天”:这两句诗是对江上夜景的描绘。诗人站在金山之巅西望,“西津江口”点明眺望方向与景色区域,“月初弦”既写景又记时。一弯初弦月悬挂于西津渡口之上,点明时间是夜晚且月亮呈弦月之态。“水气昏昏上接天”,江上的水气迷蒙,与天相接,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氛围。从语言角度看,用词精准,“昏昏”生动地展现出水气的浓重与模糊感。在表达技巧上,这两句明暗交错,明月为明,水气为暗,上下相对,使画面有了明显的层次,色调上也和谐统一。同时,借星月位置点明时间,这与古人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刘方平《夜月》“北斗阑干南斗斜”手法相同,体现了古典诗词在时间表达上的共性与传承。“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此两句承接上文,继续描绘月下之景。“清渚白沙茫不辨”,因夜晚和浓重的水气,白天原本能看清的对岸景物变得模糊难辨。这里与唐代张祜《题金山寺》“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所描绘的白天清晰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夜晚环境的独特。“只应灯火是渔船”一句转折,尽管对岸景物模糊,但透过水气,能看到江上闪烁的灯火,诗人据此判断是渔船。从表达技巧上,运用反接法,先写迷茫难辨的景象,再突出能辨识的灯火,使诗句摇曳生姿,避免平铺直叙。从内容主题角度,这两句深化了夜景的朦胧感,同时也展现出诗人在朦胧夜色中对景物的细致观察与判断,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比前两句平叙景色更具吸引力,符合绝句“渐入佳境”的创作要求。
4. 作品点评
《金山晚眺》作为秦观的七言绝句。创作上它脱胎于张祜的《题金陵渡》,两首诗在时间、地点、描写手法和境界上存在相似之处,秦观诗中“只应灯火是渔船”更是化用张祜“两三星火是瓜洲”及张继“江枫渔火对愁眠”。但秦观此诗并非简单模仿,张祜诗直抒羁旅之愁,秦观诗却将情感含蓄蕴于景物中,借景抒情,景中含情,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韵味,体现了其在借鉴前人基础上的创新。语言风格诗中用词精准,“昏昏”描绘水气,“茫不辨”展现夜色中景物的朦胧。虽未直接抒情,却让读者能从景物描写中感受到隐隐的羁旅情绪,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此诗体现了秦观在写景抒情绝句创作方面的功力,是其诗歌创作风格的一个体现。
上一篇:宋·魏野《新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