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ǎn
jiāng
hóng
·
·
zhōng
qiū
yuǎn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3
kuài
shàng
西
lóu
tiān
fàng
yún
zhē
yuè
dàn
huàn
xiān
héng
guǎn
shēng
chuī
liè
shuí
zuò
bīng
liáng
shì
jiè
zuì
lián
xiū
shí
jié
wèn
cháng
é
chù
yǒu
chóu
yīng
huá
yún
mǎn
qióng
bēi
huá
cháng
xiù
qīng
tàn
shí
cháng
jiǔ
hái
quē
dàn
yuàn
cháng
yuán
rén
qíng
wèi
kàn
chéng
bié
cóng
qián
hèn
zǒng
chéng
huān
guī
shí
shuō

译文

快快登上西楼吧,恐怕老天会放出浮云来遮蔽明月。要叫来美人让她手按横笛,把优美的曲子吹奏得清脆激越。这是谁做就冰壶般清凉的世界,我最喜爱这玉斧修磨过月亮的时节。试问月里嫦娥,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应该有很多白发。筵席上美酒不断地斟满,玉杯端起来觉得滑腻。美人挥动长袖翩翩起舞,歌声中却掺杂着悲咽。可叹十次之中常有八九次,月儿被盼回了却很快亏缺。但愿它像今夜一样永远团圆,我想人情也未必常常是离别。要把从前的离恨都化成欢乐,等到你回来相聚再互相倾诉。

逐句剖析

"快上西楼":快快登上西楼吧,

"怕天放、浮云遮月":恐怕老天会放出浮云来遮蔽明月。

"但唤取、玉纤横管":要叫来美人让她手按横笛,

# 横管:笛子。,玉纤:洁白纤细,指美人的手。,但唤取:“但唤取”二句:据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载:晏殊留守南都时,与下属王君玉常饮酒赋诗为乐,适逢中秋,天气阴晦,明月未现,晏殊不欢而寝,君玉赋诗云:“只在浮云最深处,试凭纹管一吹开。”晏殊枕上得诗大喜,立即召客宴饮奏乐,半夜时分,果然月出,于是欢饮达旦。但,只,这里为只愿、只求义。

"一声吹裂":把优美的曲子吹奏得清脆激越。

# 吹裂:技艺高强的笛手会把笛子吹裂。

"谁做冰壶凉世界":这是谁做就冰壶般清凉的世界,

# 冰壶凉世界:形容月光皎洁,月夜显得洁净凉爽。冰壶,盛冰的玉壶,比喻洁白清冷。

"最怜玉斧修时节":我最喜爱这玉斧修磨过月亮的时节。

# 玉斧修时节: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月亮是由七种宝石合成,天上有八万二千户玉匠持斤斧轮流修磨它。,怜:喜爱。

"问嫦娥、孤处有愁无":试问月里嫦娥,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

# 孤处:一作“孤冷”。即孤单寂寞。

"应华发":应该有很多白发。

# 华发:头发花白,指衰老。

"云液满":筵席上美酒不断地斟满,

# 云液满:“云液”四句: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云液满,斟满美酒。云液,天上的仙酒。用作酒的美称。

"琼杯滑":玉杯端起来觉得滑腻。

# 琼杯:玉杯。用作酒杯的美称。

"长袖起":美人挥动长袖翩翩起舞,

# 长袖起:语本《韩非子》:“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这里指赏月宴席上妓女翩翩起舞。

"清歌咽":歌声中却掺杂着悲咽。

# 清歌咽:形容歌声凑清。咽,声塞。

"叹十常八九":可叹十次之中常有八九次,

# 叹十常八九:“叹十常”两句:叹明月十有八九津人心意,欲圆还缺。此即苏轼“何事常向别时圆”(《水调歌头》)之意。

"欲磨还缺":月儿被盼回了却很快亏缺。

# 磨:修磨,指把月修圆磨亮。

"但愿长圆如此夜":但愿它像今夜一样永远团圆,

# 但愿长圆如此夜:“但愿”两句: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此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情未必看承别":我想人情也未必常常是离别。

# 看承别:别样看待,看法不同。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要把从前的离恨都化成欢乐,

"归时说":等到你回来相聚再互相倾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满江红·中秋寄远》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上片描绘赏月情景,以“快”“怕”“怜”等字眼引领,既点出了词人急切的心情,又流露出隐隐的担忧与对明月的珍爱,同时暗含对自身孤独境遇的感伤;下片则先写赏月宴席上的酒歌欢愉,后转而抒发赏月之人的感慨与思绪,借月圆之景寄托对团圆的期盼,情感充盈于字里行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满江红·中秋寄远》写作年代已难确考。作者的门人范开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元月编定的《稼轩词甲集》收有此词,据此可以肯定它作于这一年之前,一般注家皆将其列入居带湖时期之作。或认为此词创作于宋孝宗乾道中期(约1169年前后),当时辛弃疾正担任建康(今江苏南京)通判。词中所写的女子身份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她是与辛弃疾有过感情纠葛的歌舞女子,即他的情人;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她是辛弃疾的妻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词是一首中秋怀人的词,词中所怀念的对象,或许是与词人有过情感牵绊的歌舞女子。这位女子令词人心生倾慕,难以忘怀。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本就容易引发人们无尽的思绪,而面对这轮明月,词人对她的思念之情更是愈发浓烈。于是,词人借月抒怀,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这位歌舞女子既怨尤又不忍割舍的复杂情感,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情与矛盾交织的心绪。

2. 写作手法

比喻:“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词人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将月光的皎洁无垠、清澈透亮与清凉之感生动地呈现出来。承上启下:下片开篇,词人以“云液满”一句承接上片的意境,描绘出满天月色的壮丽景象,同时自然过渡到下文。随后,词人展现了自己在月下畅饮欢愉的情景。借物抒情:“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词人感叹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正如天上的明月,圆满之时少,残缺之时多。他借月亮的阴晴圆缺,抒发了对人事难全的感慨,尤其是情人之间难以长久相聚的遗憾。词人心中期盼着月亮能如今夜般长久圆满,但也深知人情世事未必能如人所愿,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美好愿望与现实无奈之间的深刻矛盾与怅惘之情。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围绕中秋月展开,主要展现了词人豪迈飞扬的意兴。开篇即以一“快”字为引领,表达了词人急切想要登楼赏月的酣畅心情;而紧接着的“怕”字,又透露出他对中秋月可能不够明朗的隐隐担忧。这一扬一抑的情感节奏,使得词意起伏有致,引人入胜。上片末韵从无边的月色转回到月亮本身,词人追问独居月宫的嫦娥是否也有愁恨,这是古代赏月者在神话氛围中常有的浪漫遐想。然而,通过“应华发”的自答可以看出,词人并非仅仅为了抒发古典男子的幽思与绮情,而是借嫦娥的孤寂来寄托自己的愁绪。这一问一答,使上片的词意悄然转折,为下片抒发离别之恨埋下了伏笔。下片开始,词人先用状写满天月色的“云液满”一句承上启下,然后展现自己在月下酣饮欢乐的情状。长袖善舞的佳人轻盈起舞,清歌婉转的佳人歌声中略带悲咽,她们为这月夜增添了欢乐与韵味。然而,尽管场面热闹,词人的心思却并不在此。面对这中秋明月与歌舞助兴的佳人,词人想到的却是令他牵肠挂肚的远方之人,于是情不自禁地发出深沉的叹息。他感叹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正如天上的明月,圆满之时少,残缺之时多。词人借月亮的阴晴圆缺,抒发了对人事难全的感慨,尤其是情人之间难以长久相聚的遗憾。“但愿”一句,词人更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尽管他明白人事的不如意难以改变,但仍衷心希望能与所爱之人长相厮守,就像他期盼这美好的月色能长久留存一样。这种看似“不讲理”的态度,恰恰透露出词人内心的痴情。而“人情”一句,表面上是感叹人间常情的无奈,实则暗指他所痴情的那个人的态度。词人担心一旦离别,对方未必会像自己一样珍惜这段感情。这样的表达,使得词人内心的幽怨与苦涩显得尤为真切。结尾处,词人笔锋一转,将幽怨之情化为对重逢的急切期盼。他设想若能回到所爱之人身边,定会将离别时的幽恨化作劝慰与欢乐,向她尽情倾诉。

4. 作品点评

这首中秋怀人词作不着力描绘月色,而是通过月亮圆缺的意象与宴席场景,直白抒发对远方亲友的惦念。其内容受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启发,但风格不同。全词以平实笔触将月相盈亏与席间冷暖相勾连,在举杯分食的日常细节里寄托遥思,情感真挚自然,景与情浑然相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通过这样的感情表达,读者领略到了辛弃疾这位湖海豪士内心隐藏着的无限痴情。真豪杰,其志过人,其情也必过人,信矣!

现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薛嵎《囊萤》

下一篇:宋·李吕《改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