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空烟四远":极目远眺四方,缥缈的长空万里,云烟渺茫向四处飘散,
"是何年、":不知是何年何月、
"青天坠长星":天上坠下的彗星,
# 坠长星:指大星化而为石。长星:彗星。
"幻苍崖云树":幻化出这座苍翠的山崖、云树葱茏,
# 苍崖云树:青山丛林。崖,同“厓”。
"名娃金屋":美人西施就藏娇馆娃宫,
# 金屋:用汉武帝金屋藏娇的故事。《汉武故事》载汉武帝为胶东王时,曾对其姑母说:“若得阿娇,当作金屋贮之也。”借指吴王在灵岩山上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名娃:此指西施,为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娃,美女。
"残霸宫城":幻化出上面有残灭的春秋霸主吴王夫差的宫城。
# 残霸:指吴王夫差。他曾先后破越败齐,争霸中原,后为越王勾践所败,身死国灭,霸业有始无终,故云。
"箭径酸风射眼":灵岩山前的采香径笔直如一支弓箭,凄冷秋风刺人眼睛,
# 酸风射眼:寒风吹得眼睛发痛。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魏官牵牛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句意。酸风,凉风。,箭径:即采香径。《苏州府志》:“采香径在香山之旁,小溪也。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水采香。今自灵岩山望之,一水直如矣,故俗名箭径。”
"腻水染花腥":污腻了的流水中漂流着当年美人用来化妆的脂粉,沾染得岸上的花朵都带了点腥。
# 腻水:宫女濯妆的脂粉水。
"时靸双鸳响":耳边仿佛传来阵阵清脆的声响,不知是美人穿着木屐走在响屧廊的余音,
# 双鸳:鸳鸯履,女鞋。,靸:一种草制的拖鞋。此作动词,指穿着拖鞋。
"廊叶秋声":还是风吹秋叶发出飒飒的凄凉之声。
# 廊:指响屧廊。《吴郡志·古迹》:响屧廊在灵岩山寺,相传吴王令西施辈步屐。廊虚而响,故名。
"宫里吴王沉醉":深宫中吴王沉醉于酒色,以亡国亡身的悲剧留下让后人耻笑的话柄,
"倩五湖倦客":只有头脑清醒的范蠡,
# 五湖倦客:指范蠡。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泛舟五湖(太湖)。,倩:请。
"独钓醒醒":在太湖上垂钓,功成身退。
# 醒醒:清楚,清醒。
"问苍波无语":我想问苍茫的水波,到底是什么力量主宰着历史的兴衰盛亡。苍波也无法回答,默默无声,
"华发奈山青":我的满头白发正是愁苦无奈之结果,而无情的群山,却依旧翠苍青青。
# 华发:花白头发。
"水涵空、":江水浩瀚包涵着无垠的长空、
# 水涵空:远水连空。涵空:指水映天空。涵:沉浸。
"阑干高处":我独自凭倚高栏鸟瞰远景,
"送乱鸦、":只见纷乱的几只乌鸦、
"斜日落渔汀":在夕阳的余晖下落下凄凉的洲汀。
# 渔汀:水边捕鱼处。
"连呼酒":我连声呼唤把酒取来,
"上琴台去":快快登上琴台,
# 琴台:春秋时吴王游乐遗迹,在灵岩山上。
"秋与云平":去观赏秋光与云霄齐平的美景。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词。描绘了词人游灵岩山时,面对吴王夫差遗迹的所见所感,通过采香径、响屧廊等历史陈迹,将吴越争霸的往事与眼前秋景交织,流露出对历史兴衰的思索,以及身处南宋末年的隐忧。
2. 写作手法
借古伤今:词中“宫里吴王沉醉”等句借吴王夫差荒淫亡国之事,暗指南宋朝廷醉生梦死之态,寄托对国运的深沉忧思。虚实结合:上片“箭径酸风射眼”实写采香径秋风刺目,“时靸双鸳响”虚写仿佛听见西施屐声,真幻交织中重现吴宫旧事。情景交融:“水涵空、阑干高处”既绘太湖烟波浩渺之景,又融词人登高怀古的苍茫心境,物我浑然一体。用典:“倩五湖倦客”巧用范蠡泛舟五湖典故,原指范蠡助越灭吴后急流勇退之事,此处以“独钓醒醒”暗讽吴王夫差醉生梦死,形成贤愚对照,寄托历史兴亡之叹。化用:“酸风射眼”化用自李贺“东关酸风射眸子”,原写魏官迁移汉宫铜人时凄凉景象,此处借铜仙辞汉之悲,以刺骨秋风烘托吴宫遗迹的沧桑之感,倍增怀古幽情。对比:下片“吴王沉醉”与“五湖倦客醒醒”形成鲜明对照,一醉一醒间揭示成败因果,暗含讽喻。想象:全篇以“幻”字统领,将青天坠星、脂水腥风等幻境与实景交融,重构吴越历史时空。首尾呼应:起句“渺空烟四远”与结句“秋与云平”皆以阔大景象收放,首尾圆合,气象恢宏。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二句,极尽笔墨描绘灵岩山势之雄伟高峻,四望空阔,烟云缥缈,令人不禁遐想此山或是远古时自九天坠落的一颗星辰所化。其后以一“幻”字统领全篇,将千年历史沧桑与眼前山水风物巧妙融合,虚实相生,真假难辨。吴王夫差与西施的往事虽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却因词人登临怀古而变得鲜活生动,恍如昨日重现。“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二句,既实写秋风刺目、流水潺潺之景,又暗含昔日吴宫佳丽梳洗的脂粉随波流淌的想象,似有暗香浮动,余韵悠长。“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二句,更将秋叶飘落之声幻化作当年美人步履轻盈之音,声声入耳,如在目前。词中采香径的瑟瑟秋风、潺潺流水是目之所见的实景,萧萧落叶声亦是耳闻的真切声响;而“酸风”刺目之感、“腻水”腥香之味与“双鸳”履声之遐想,则是词人因思古幽情而生的精妙幻觉。这般虚实相生的笔法,既将千年往事拉至眼前,又将眼前风物染上深沉的历史韵味,使客观存在的景物与主观生发的情思水乳交融,愈显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下片笔墨与上片含蓄婉约的笔法大不相同,不再以隐约朦胧之态描摹西施旧事,而是直抒胸臆,通过“宫里吴王沉醉”与“倩五湖倦客”的鲜明对照,一醉一醒之间,寄寓无限沧桑之感。“问苍波无语”以下数句,笔锋陡转,将思绪从追忆往昔拉回眼前现实,顿生苍凉之意。末句“秋与云平”一语双关,既实写秋日天高云淡之景,又暗指词人独立灵岩绝顶,极目远眺,太湖烟波浩渺与无垠秋色尽收眼底,与开篇“渺空烟四远”遥相呼应,展现出开阔的视野与超然物外的心境,令人顿生天地悠悠之感。《词源》有云:“贺方回、吴梦窗皆善于炼字面,多于温庭筠、李长吉诗中来。”实则吴文英不仅善于化用温庭筠、李贺的诗句,其词作的构思立意与艺术风格,亦深受二人影响。此词中“酸风射眼”显然脱胎于李贺“东关酸风射眸子”之句,而其运用虚实相生、真幻交织的手法追怀古迹,更是承袭了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等作品的创作特色。此种奇崛冷峻、虚实相生的风格,在词坛本不多见,至吴文英方得发扬光大,自成一家。正如姜夔词中常含家国之思,此词“宫里吴王沉醉”等句,在理宗、度宗两朝沉湎酒色、不思进取的时代背景下,实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寄托了词人对国事的隐忧。
4. 作品点评
全词以灵岩幻境起笔,虚实相生,继而转入实景描摹,借物抒怀。其构思奇崛,意境雄浑,展现了词人超越雕章琢句的非凡才思。
# 奇情壮采。
近代词学家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引麦孺博云
# 词中句法,要平妥精粹。一曲之中,安能句句高妙?只要拍搭衬副得去,于好发挥笔力处,极要用工,不可轻易放过,读之使人击节可也。如吴梦窗登灵岩云:“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闰重九云:“帘半卷,带黄花,人在小楼。”皆平易中有句法。
宋词人张炎《词源》卷下
# “箭径”六字承“残霸”句,“腻水”五字承“名娃”。……此词气骨甚遒。
清词学家陈廷焯《大雅集》卷三
# “腻”学从“腥”字意出,警策无比。
近代词人郑文焯《郑文焯手批梦窗词》
# 换头三句,不过言山容水态,如吴王、范之醉醒耳。“苍波”承“五湖”,“山青”承“宫里”,独醒无语,沉醉奈何,是此词最沉痛处,今更为推进之,盖惜夫差之受欺越王也。长颈之毒,蠡知而王不知,则王醉而篮醒矣。女真之猾,甚于勾践,北符之辱,奇于甬东;五国城之崩,酷于卑犹位;遗民之凭吊,异于鸱夷之逍遥。而游艮岳、幸樊楼者,乃荒于吴宫之沉湎。北宋已矣,南渡宴安,又将岌岌,五湖倦客,今复何人?一“倩”字,有众人皆醉意。不知当时庾幕诸公,何以对此?
近代词人陈洵《海绡说词》
# 梦窗词近三百首,《绝妙好词》选十六调,以此调冠首。弁阳翁题句以“犹想乌丝醉果,惊俊语香红围绕”及“依旧故人怀抱”称之,可见相知之深。此调起笔警拔,谓奇峰自天际飞来。第三句以幻字点醒之,其笔势亦如长星坠空也。“名娃”二句有儿女英雄同归冥漠之感。其地有箭径、剑水,故用“射”字、“腥”字以映带之,而归到响屐,以秋声寓怀古之意。其下咏吴宫往事,醒醉相形,写以轻笔,即承以水碧山青,发苍凉之慨。结尾四句霜天晓角,愈转愈高,宜“秋与云平”一语,推为警句也。
近代词学家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梦窗因吊古而伤今之作。……上半阕皆在台上耳目所接,下半阕则由见闻而生感慨,用笔极矫健,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论章法亦至为细密。可见词人之笔,无施不可,梦窗不止善写柔情,而且咏物、吊古之词,亦多苍劲之作,不可以一体概其全面也。
近代词学家刘永济《微睇室说词》
# 此首游灵岩词。起从远望点灵岩。“幻苍崖”,吊馆娃宫。“箭径”两句,吊采香径。“时靸”两句,吊响屧廊。换头,承上吊古之意,言吴王以沈醉而亡国,范蠡以独醒而全身。“问苍波”以下,空际转身,将吊古及身世之感尽融入景中。前片所言馆娃宫、采香径、响屧廊俱已化为乌有,只有山青水碧,乱鸦盘空而已。末句,更转一境,亦“更上层楼”之意,与起句相应。全篇波澜壮阔,笔力奇横。
现代词学家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陈洵《海绡说词》推演梦窗《八声甘州》诸语,全是胡说。索隐派对北宋明白晓畅之词无法歪曲纠缠,则取晦涩乃至不通之梦窗以圆其谎,以炫其奇,以欺初学者。又“独钓醒醒”句,有以为叠言“醒醒”,乃加重语气,极言其清醒。按“醒醒”叠用不辞,疑有误,不必强为之解。
现代汉学家吴世昌《词林新话》
# 此词全篇以一“幻”字为眼目,而借吴越争霸的往事以写其满眼兴亡、一腔悲慨之感。幻,有数层涵义:幻,故奇而不平;幻,故虚以衬实;幻,故艳而不俗;幻,故悲而能壮。此幻字,在第一韵后,随即点出。全篇由此字生发,笔如波谲云诡,令人莫测神思;复如游龙夭矫,以常情俗致而绳其文采者,瞠目而称怪矣。
现代红学家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
上一篇:宋·晏几道《南乡子·新月又如眉》
下一篇:宋·薛嵎《囊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