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赴勤王役":最初响应勤王号召奔赴战场,
"成功事则天":功业成败终由天命决定。
"富平名委地":富平之战令声名扫地,
"好水泪成川":战士的血泪如河水奔涌。
"我作招魂想":我欲为英烈招魂,
"谁为掩骼缘":谁来掩埋战场遗骸。
"中兴须再举":国家复兴需再次奋起,
"寄语慰重泉":愿九泉下的英灵安息。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首赴勤王役,成功事则天。”表达了诗人参与抗元斗争的坚定信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诗人认为,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才能获得成功,得到天命的庇佑。颔联:“富平名委地,好水泪成川。”通过“富平名委地”和“好水泪成川”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沦陷、山河破碎的悲痛与无奈。富平是诗人的家乡,其名委地象征着家乡的沦陷;好水泪成川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悲痛。颈联:“我作招魂想,谁为掩骼缘。”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逝去英烈的哀思和对战争残酷性的感慨。诗人希望能够招魂寄托哀思,但同时也感叹谁能为逝者掩埋骨骸,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战争的反思。尾联:“中兴须再举,寄语慰重泉。”诗人呼吁国家再次兴起,寄语慰藉那些为国家付出生命的英灵。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复兴的坚定信念和对英烈的深切缅怀。
上一篇:宋·万俟咏《忆秦娥·天如洗》
下一篇:宋·陈良翰《三圣殿》